愛x死x機器人3,口碑回來了。
大衛·芬奇動畫首秀,《目擊證人》導演回歸,購買雨果獎小說,致敬大師畫風……一系列挽回口碑的努力頗有成效。
第9集《吉巴羅》被評為“三季最佳”。
《愛x死x機器人3》好在哪?
它做到了3重極致科幻的極致、藝術的極致、技術的極致
01. 科幻的極致
科幻+動畫+短片,《愛x死x機器人》不是第一次。
1987年《機器人嘉年華》。1995年《回憶三部曲》。
2003年《黑客帝國動畫版》。2007年《天才嘉年華》。2014年《日本動畫(人)展覽會》。
……
這些大師云集、風格鮮明的高分口碑“嘉年華”式短篇輯,不約而同都選擇了科幻/奇幻。
為什麼?
動畫的優勢,是呈現抽象,感官與現實的混淆。
短片的優勢,是呈現概念、氛圍。
科幻,則是一種探討“可能性”的類型,是一個個思想實驗,一種呈現“異於現狀”之無限可能性的藝術形態。
「科幻」跟「動畫短片」,天然契合。
動畫+短片的媒介形式,讓科幻展露出其本質魅力。
貫穿《愛x死x機器人》系列的主題,比如「人類的渺小」「宇宙的未知」「循環的絕望」,也是科幻永恆的主題。
高分單集如《齊馬藍》《狩獵愉快》《古魚復甦》《溺亡的巨人》《機器的脈搏》,都有優秀的科幻小說原著作為劇本基礎。
這些故事,有著有別於其他篇目的跳躍性和散文詩性質,凝練又留白,用驚異而美麗的場景、情緒、意像對抗邏輯。
這正是動畫和短片的體裁優勢。
“那些創意天馬行空、視覺想像極其狂野的(科幻)小說,用動畫短片去表達,正好能保留它輕盈而自由的特質。”
02. 藝術的極致
經歷了第2季的同質化困境,《愛x死x機器人》第3季重整旗鼓,再次將差異化打開,有了更多創作者的極致表達。
E2《差勁旅行》,100%原汁原味大衛·芬奇;E9《吉巴羅》,是導演Alberto Mielgo個人風格的再次綻放。
E3《機器的脈搏》,更是藝術性的巔峰。
闌夕說,這是一部太空尺度的《死亡詩社》。
它講的是,詩在宇宙中是有用的。
主角Martha在木衛一Io遭遇事故,同伴Burton遇難,而她需要在氧氣耗盡前返回著陸倉。她靠藥物保持清醒,但藥物導致了幻覺:一路上,她聽到一個自稱是木衛一Io的聲音,Io說自己是一台機器,勸Martha融入星球的集體意識……
在一個通常會歌頌科學、技術、理性的異星求生故事裡,她們居然在談詩。
Burton生前熱愛古典詩,隨身帶著詩集。Burton死後,Io讀取她的大腦數據,用詩與Martha交流。
一本來自地球的古老詩集,連接了人與機器、生者與死者。Io夢囈般的詩句撫平了Martha的恐懼。
她在恐懼什麼?死亡。但最怕的是自己的無能。
原著用大篇幅講述了Martha的自卑:她這輩子淨是這樣的事,萬年老三,不是領導者,從未高高在上。就一次——就這麼一次——她遠赴異星,想成為尼爾·阿姆斯特朗那樣的人物,也失敗了。
Burton強大、優秀,令她仰慕,也令她嫉妒。現在Burton死了,生者有了弱者苟活的痛苦。
“如果是她,一定不像我一樣把事情搞砸”
當Io以詩般的語言回答她的問題:
「如果你是機器,你的功能是什麼?」「To love you,to know you, to serve you.」
Martha釋然了。此刻,詩成了穿透宇宙,不同生命都能理解的語言。
此外,原作還深刻探討了人機結合、宇宙開發等主題,奇觀描寫、文學性、心理描寫、哲學思考俱佳。作者斯萬維克以強大的寫作功底,使其呈現出硬核科幻、奇幻、古典文學、新浪潮、太空歌劇、賽博朋克……雜糅的奇妙質感。
動畫保留了原著精髓,抓住Martha看到幻象,即“思想變成視覺”這一內核,發揮2D動畫優勢,以大師墨比斯的風格重點呈現“奇觀”。
於是,觀眾彷彿走進了墨比斯的畫中——岩石長出人臉,波動、幻化成死者的巨大身軀,又像古希臘悲劇中的角色,如神蹟行走於大地,結合AI夢囈般的詩歌,讓本作的藝術性成為全3季中的佼佼者。
03. 技術的極致
本季最受好評的E9《吉巴羅》,只能用“恐怖”形容。
恐怖感,首先來自技術。換句話說,技術的恐怖超過了藝術的恐怖。
擁有致命歌聲的水妖遇上了聾騎士,被他吸引。騎士聽不見水妖的歌聲,不明白自己為何被青睞,趁機剝掉了水妖渾身的珠寶和金鱗片。水妖身受重傷,由愛至恨,在聾騎士恢復聽覺後,再次施展歌喉,騎士葬身湖底……
Jibaro的故事原型來自西班牙歷史、南美民間傳說,又融合了歐洲中世紀騎士故事、塞壬傳說和波多黎各詩歌,在各國文化中皆有原型。
它們飽含對掠奪/殖民者的諷刺,警告世人不可輕信他人,不可貪戀財富。
借助強大的虛擬引擎和導演Alberto Mielgo擅長的3D+手繪風格,
動畫短片《吉巴羅》,將“慾望”視聽化了。什麼慾望?對財富的渴望。
騎士貪財,女妖披金戴銀,財富以爆炸般的珠寶堆積,和震耳欲聾的聲音表現出來。看完覺得,眼睛很吵。
實現這種視聽爆炸效果的,正是技術的極致。鏡頭不斷聚焦皮膚的細膩度、水和金屬的光澤變化,並用舞蹈的方式展現流暢性。
時而用掉幀營造瘋狂,時而用補幀堆砌細節;材質、動作的詭異質感違反邏輯,現實中不可能存在,但所有的細節又過於清晰、逼真,以至於超出人腦的接受範圍。
極度真實,又極度虛假,這就是《吉巴羅》的技術恐怖。
技術帶來的恐怖感受,恰恰又回到了科幻的本質——思考技術能製造怎樣的可能性。
藝術給技術的呈現指明了方向,技術給了藝術更多的表達機會。《愛x死x機器人》這種集合動畫夢之隊拍短片的奢侈玩法,其實極不合理。它讓業界感到緊張,讓觀眾感到興奮。
大衛芬奇說,短片的魅力尚待挖掘,而我們一定要堅持這種形式。
《愛x死x機器人》就像一本科幻短篇小說集,用充滿光怪陸離的意象碎片餵飽大腦,不追求篇篇精彩,只要2、3篇脫穎而出,便可滿意而歸。
《愛x死x機器人3》的回溫,也讓國內創作者再次關注「科幻+短片」這一形式。通過這種方式,更多不為人知的創作者、工作室、科幻作品將脫穎而出。
《愛x死x機器人4》,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