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天,有人早早穿上了厚衣服,卻還是凍得手腳冰涼;有人卻火力十足,絲毫不怕冷。
同樣的溫度下,為什麼不同人對寒冷的感知不同?怕冷的人和抗凍的人,體質上有何區別?
內容目錄
怕冷和抗凍,到底差在哪?
人體的產熱系統就像一個大鍋爐,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就是燃料,血液中的血紅蛋白負責運輸“助燃”的氧氣,只有燃料、氧氣充足時,身體才能不斷地得到熱量供應。
其中,充當產熱“鍋爐”這一角色的是線粒體,它主要存在於肌肉細胞中,肌肉越多,身體就能越熱,而脂肪細胞中的線粒體微乎其微。
此外,肌肉組織中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纖維分佈,血液流動則會給肌肉帶去熱量,血液循環越快的地方,身體越溫暖。這也能解釋為什麼人有寒意時,離心臟最遠的手腳往往最先感知冷。
因此,肌肉發達的運動員穿得較單薄但不會覺得冷,肌肉少脂肪多的人卻不抗凍。
換句話說,怕冷還是抗凍不在於脂肪多少,即使是胖人也不抗凍,肌肉多少才是抗凍的關鍵。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研究發現,當肌肉收縮的時候,就會釋放熱量,足以保持正常體溫。這種熱量通常佔人體總熱量的85%左右。人體顫抖時,肌肉就在產熱。
有幾類人更容易比別人怕冷,比如因甲狀腺激素調控人體的能量代謝,甲狀腺功能低下的人,身體的供暖力度會減小,體溫相對較低;貧血的人由於體內血紅蛋白攜帶的氧氣不足,更畏寒。
怕冷的人大多有6個習慣
冬季很多人會出現怕冷的情況,但“感覺冷”不一定是真的寒冷,也許只是不良習慣帶來的錯覺。
1 不愛運動
運動時肌肉收縮可產生更多熱量,中低強度運動時身體產生的熱量是安靜時的3~5倍,而高強度運動時身體產生的熱量則是安靜時的10~20倍。
經常鍛煉身體,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身體熱量,緩解怕冷症狀。
2 衣物太緊
緊身衣物易導致手腳等身體末端血液循環不暢,出現手腳冰涼等症狀,甚至誘發凍瘡。當氣溫偏低時,應選擇寬鬆、舒適的衣物。
3 愛吃素
很多人吃素後還控制主食的攝入,用果蔬代替,這樣會導致人體熱量不足,更不耐寒。如果習慣吃素食,應適當增加主食比例。
4 吃寒涼食物
從傳統醫學角度看,愛吃寒涼食物,如秋冬季節吃冰激凌、喝冰水等會使身體陽氣不足,導致畏寒。盡量避免在秋冬季節吃寒涼食物,也應少吃西瓜、綠豆、鴨血等涼性食物。
5 過度節食
食物攝入人體後,一般的能量會轉化為熱能,用於保持體溫和供人體散熱。
吃得太少,身體能量跟不上,會使人體氣血虧欠,內臟營養不足,導致四肢寒涼。
6 疏於保暖
春秋衣服過薄都會消耗體內熱量,相較而言,女性身材嬌小,產生熱量的肌肉群更少,代謝率更低,因而更易喪失熱量。
當氣溫降低時,應及時增加衣物,減少身體通過皮膚傳導、散發熱量。
“抗凍體質”可以培養
冬季氣溫低,人體出汗相對其他季節要少一些,也會減緩人體內的新陳代謝速度。因此,有更多能量被儲存起來幫助增肌。
另外,冬天健身能幫身體提升耐寒能力,加快血液循環速度和新陳代謝速率,燃燒脂肪會更快,肌肉含量就會增多。
運動:多做力量訓練
增肌的運動法包括自重訓練、輕器械訓練和重器械訓練3類。無論是哪類訓練都要遵循專業人士的指導,科學規範,動作標準。訓練時要遵循以下原則:
1 均衡鍛煉,有的放矢
一次完整的訓練要有8~10個不同動作,涉及人體的主要肌群,覆蓋不同部位,不能只練腿或只練臂,還要將每個部位練到位,然後再開始練下一個部位,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
年輕人增肌可以做一些器械運動,並且做足量,堅持好。一些老年人覺得廣場舞的運動量就能增肌。實際上,跳廣場舞只是“活動”,對肌肉的訓練效果較差,跳一晚上也未必比得上做20次單腿蹲。
2 先練大肌群,再練小肌群
大肌肉群訓練指涉及兩個以上關節的運動,比如臥推;小肌肉群訓練則是指活動兩個以下關節的運動,比如小臂彎舉啞鈴。
3 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運動量要超過日常活動量,感覺略微有點費勁才會有效果,一般以每週2~3次、每次間隔不少於48小時,器械重量以重複8~12次動作後就做不動了為宜。
注意保證動作規範,在此基礎上才能逐漸增加次數和重量,最後再嘗試增加速度,切不可本末倒置。
飲食:吃3類食物更抗凍
除了運動外,飲食也起著重要作用。要想比別人更抗凍,以下幾種食物可以幫上忙:
牛羊肉
性溫熱的牛羊肉是暖身的首選。它們富含具有“食物熱效應”的優質蛋白,紅肉還能提供大量血紅素鐵,緩解貧血和低血壓人群的怕冷症狀。
乳製品
身體如果缺鈣,會增加脂肪合成,禦寒力下降。牛奶、酸奶、奶酪等乳製品可以提供豐富的鈣元素,對提高體溫有一定幫助。
香辛料
花椒、大茴香、蔥、姜、蒜等香辛料有開胃消食、散寒驅瘀的功效,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加強營養的吸收、促進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