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大意是“怎麼跟報復性強的小貓相處?”
原po苦惱於新養的兩個多月大幼貓的問題,“很可愛,就是不知輕重”,“有時候會咬手,我就咬回去”,“小貓越發有敵意,甚至會埋伏和突然衝上來拍我一下”,“直勾勾的盯著我,找准時機就躥上來”,“心裡有點發毛,不知該怎麼跟小貓相處”。
本來覺得這就是個缺乏貓咪行為知識,產生臆想性推論而造成的誤會罷了,結果一看評論小編坐不住了,裡面充斥各種“送走啊,養祖宗呢”,“有人天生就是惡魔,貓也是”,“說包容的都是聖母吧”甚至“就應該拽著尾巴摔死”這種留言……
停一下,打住,別發散好嗎?這就是貓咪最常見的玩耍性攻擊行為啊!扯“報復”,扯“惡毒”什麼的,真的歪到馬里亞納海溝去了吧!
玩耍性攻擊了解一下
玩耍性攻擊(Play Aggression),普遍的觀點認為主要出現在幼貓和2歲以下的年輕貓中,是針對主人有些“粗魯”的一種模擬狩獵為目的玩耍性質的攻擊行為。
兩個重點:
1、玩耍
沒錯,雖然你身體的一部分成了貓咪的“狩獵目標”,但它叼不走你,咬不死你,它不恨你,也不想幹掉你,就只是一種遊戲而已,只是對像在貓咪成長過程中由貓變成了你。
2、攻擊
別小看這種遊戲行為, 它包括了:跟踪、追逐、進攻、伏擊、跳躍,擊打,撲打,抓撓,纏鬥和啃咬一整套模擬狩獵的動作。
最讓人痛苦的是,因為貓咪往往掌握不好力道,通常動作會比較激烈,被“玩耍”的藍星人真是特別有點疼呢,有時候甚至會見血,傷害值MAX。
也有可能伴隨一生
另一種觀點中,玩耍性攻擊可能出現在任何年齡的貓咪中。而年少時就有這種問題的貓咪,隨著年齡的增長並不會完全“自愈”,簡單來說就是“三歲看老”。如果成長過程中還伴隨著與人互動的缺失,那麼貓咪可能還有抗拒人的撫摸,敏感易怒等問題……
但為什麼會有這種問題產生呢?還是要問藍星人自己,誰讓人們總是喜歡小奶貓呢?這導致太多幼貓過早被帶離貓媽媽身邊。
社會化缺失是主因
有玩耍性攻擊行為的貓咪大多處於一個缺乏社會化的環境裡。
0~4個月是貓咪社會化學習關鍵時期,在這段時間裡,幼貓不僅要在母貓身邊吃奶長大,還要學習有關做貓的一切,包括和其他幼貓學習如何有分寸地進行狩獵模擬遊戲互動。
在互動中,攻擊和反擊,抓咬與被抓咬讓貓學會了使用爪子和牙齒的分寸——畢竟,知道什麼程度會疼,才知道怎麼不讓對方疼。
4~6個月才是讓貓咪離群來到人類身邊獨立生活的最好年齡。奶貓雖萌,但如果你不想它有伴隨一生的性格缺陷,無論是貓舍購買還是領養,都等它長大點再接到你身邊吧。
有「一針見效」的方法嗎?
說實話,還真沒有。玩耍性攻擊是個不大不小但挺麻煩的問題,確實有很多小貓在長大之後(特別是換牙期後),這種行為會減輕或大致變得不嚴重,但還有很多貓只能通過行為矯正來緩解。
首先,挽救你的手
大部分攻擊的目標都是手、腳這樣身體的肢端,因為這樣才會獲得互動,有些比較二缺的貓奴甚至會順勢用手腳和貓咪玩耍起來……
當貓咪得到互動,就會更加興奮,就好像得到了鼓勵,火上澆油。哪怕是貓咪力道還小,不會咬疼或抓疼你,以手逗貓玩耍也絕對是個不好的習慣,就很bad,要pass掉。
然後,咬回去也不行
一些人喜歡用“教訓”的辦法來回擊,比如像今天話題一開始原po那樣咬回去(小編不懂怎麼想的?),這倒不會招緻小貓的報復,只是:
如果你咬或打的輕了,小貓會理解成是你願意互動啊,很開心啊,反而會更激動和主動,就像原po家的小貓一樣。
而如果你大聲訓斥甚至造成傷害。貓咪會對你產生恐懼心理,變成一隻敏感不親人的貓……
冷處理是一種比較好的辦法
當貓咪和你游戲互動時,一旦它動作超過了尺度,你要立刻停下撫摸走開,讓一切互動“game over ”。如果突然被嚇一跳也不要大聲尖叫或誇張得擺動身體,這可能會刺激到貓引發更激烈的反應,總之,淡定和高冷點就對了。
用遊戲來轉移壓力
遊戲行為對貓來說是必要的。所以最好每天兩次用逗貓棒或其他模擬狩獵的玩具陪貓咪玩耍,釋放它們的壓力。
互動遊戲應該在早晚的進餐時間前進行,這是貓咪一天最興奮的時候。帶長繩和羽毛的玩具更有效,貓薄荷和木天蓼也可以在其中產生幫助,讓貓咪更放鬆。
當貓咪對你產生玩耍性攻擊行為時,用玩具與它互動,也能很好地轉移它的注意力和目標。
也許你需要第二隻貓
如果這時候你的貓咪還很小,比如原po家的貓只有2個多月,那麼再養一隻貓也許是個好方法。與其他幼貓的互動會減少寂寞和壓力,把它引導回正確的互動學習中。
但是!這種方法僅限於幼貓,如果已經是成年貓,那麼再養一隻可能會導致貓咪之間不兼容,反而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總體來說,還是多點耐心,多了解你的貓的界限和触發點,多看點貓咪相關知識,比如小編寫的文章(賣個瓜)。冷靜點,實在受不了的時候就小酌兩杯,總有一天能像小編這樣,熬到貓咪老的再也啃不動你的……
人生就是忍著忍著就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