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對身材的纖細、牙齒的健康甚至是皮膚的彈性都不太友好,但甜食總是很難讓人拒絕。
那唇齒之間引發味蕾陶醉的極致享受,讓我們對於“甜食能令人開心”的說法深信不疑。
然而,事實可能並非如此,甚至恰恰相反。
不開心了?來一份巧克力派、馬卡龍或是直接豪飲一罐“快樂肥宅水(可樂的暱稱)”——很多人都深信不疑:雖然甜味有增肥風險,但卻能給人帶來快樂。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甜味給人帶來短暫的愉快之後,很快會讓人重新歸於沮喪和抑鬱的狀態。
長期以往,甚至可能更加嚴重。
不是絕對禁止攝入,關鍵是“別超量”
對相關觀察性研究所做的匯總分析發現,甜飲料消費量增加可能會促進抑鬱風險。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可樂等高糖飲料一口都不能喝。
數據分析表明每天喝2小杯以上才有顯著效果,每天喝3罐可樂飲料可以增加25%的抑鬱風險。
按糖的攝入量來分析,15克以下的糖攝入量和抑鬱風險沒有關聯,但在15~100克之間,隨著攝入量的增加,抑鬱相對風險上升。
這個結果提示我們,如果只喝一杯優格是不用擔心的,因為按12%的碳水含量來算,100克優格中只有7.5克的添加糖,200克中是15克添加糖。
“多吃甜更易抑鬱”有據可查,且對比數據懸殊
日本研究者在一項對近千人的3年定群追踪研究中發現,每天喝甜飲料多的人,的確抑郁風險會增加。
消除了年齡、性別、地域等因素的影響之後發現,那些每天4杯以上甜飲料的人和一週不喝1杯的人相比,出現抑鬱症狀的風險增加90%。
在消除社會經濟地位和基線抑鬱評分等因素的影響之後,喝(甜味)飲料最多的和最少的一組相比,仍然有68%的增加。
如果不是比較“出現抑鬱症狀”,而是比較“抑鬱量表得分超過19”,那麼差異更為巨大。
喝飲料最多的和最少的一組相比,風險增加162%之多!
甜食帶來的喜悅只是暫時的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疑惑:喝甜飲料、吃甜食,確實會讓我感覺很快樂啊!是不是因果關係搞反了?
沒準是那些抑鬱的人更想吃甜食喝甜飲料,而不是喝甜飲料吃甜食讓人變得抑鬱?
首先,日本學者開始這項研究時,就對近千受訪者做了抑鬱症狀調查,經調查他們均不屬於嚴重抑鬱人群。
在3年時間中,也完全順其自然,讓受訪者按以往模式來吃喝,只是定時調查受訪者的情況,然後分析數據。
如此觀察記錄3年後,再對受訪者的抑鬱症狀和抑鬱問卷評分進行調查。
結果就是——喝甜飲料最多的人,抑鬱評分上升也最多。
其次,一種食物的當時效果和長期效果未必一樣。
吃甜食,喝甜飲料,對於嗜甜的人來說,當下確實會感覺愉悅,因為甜食攝入增加了血清素和多巴胺,能暫時性地使人心情變好。
但是,研究揭示的是吃甜食喝甜飲料的長期效果。
一種食物當時令你快樂,未必能幫你預防抑鬱。
就像吸毒會讓人暫時極度快樂,但長期而言,絕不會給人帶來更好的心理狀態或幸福感。
甜食可以看做是一種暫時的麻醉,長期看,它會降低人體對壓力的應對能力,降低神經系統的調控能力,從而不利於預防抑鬱。
為什麼喝甜飲料會促進抑鬱?
皮質醇水平上升
研究者認為,一方面,動物實驗表明大量添加糖會使動物焦慮和抑鬱行為增加,皮質醇水平上升,特別是發育期的動物攝入大量糖之後影響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成熟,使壓力調控系統發生紊亂,從而增加抑郁風險。
皮質醇水平上升
另一方面,甜飲料皮質醇水平上升,而肥胖本身就使身體的壓力調節能力下降。
肥胖和抑郁風險之間的關係已經被多項研究所證實。
代謝紊亂和胰島素抵抗
另外,甜飲料能夠引起糖代謝紊亂和胰島素抵抗,而這類代謝紊亂會造成低度但持續的炎症反應,一些炎症因子的釋放本身就會增加抑郁風險。
降低樹突狀細胞的血清素1A受體
第四點,還有動物實驗發現長期飼餵大量添加糖的飼料會降低樹突狀細胞的血清素1A受體,這個受體減少之後,下丘腦中血清素合成和釋放的反饋控制就會發生紊亂,對壓力的應對能力下降。
這個機制對於預防抑鬱十分重要。 我認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是甜飲料會消耗體內的B族維生素,而維生素B1、B6、菸酸缺乏時都會影響神經系統功能和神經遞質平衡,增加抑郁風險。
因此,還是應該營養平衡的膳食,才能遠離抑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