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導讀
孩子頭部、面部出現黃色的丘疹,甚至是斑塊或者小結節,看著挺瘆人的,那是啥呢?
最可能的是幼年黃色肉芽腫,今天把這個問題給大家分享下吧。
PS前幾年寫過幼年黃色肉芽腫的文章,當時感覺還和皮脂腺痣鑑別的挺好的,但最近遇到了一例不是非常典型的,還是區分不出來。
又查了下資料,今天重新更新下文章。
什麼是幼年黃色肉芽腫?
幼年黃色肉芽腫,主要發生於嬰幼兒(2 歲內發病),最常位於頭部、頸部和上軀幹,表現為淡紅色、黃色、棕色的丘疹、斑塊或結節,如下圖所示。
這種肉芽腫,開始多為紅色凸起,之後慢慢變為黃色,逐漸扁平化。
該問題是一種少見的良性組織細胞增生性疾病,大部分都是皮膚上的單發病例,少數是多處肉芽腫(如下圖),甚至是在內臟出現肉芽腫,比如肝、肺、蜱、消化道、神經系統等,眼睛部位也可能出現肉芽腫。
出現該問題後,一般通過臨床表現就能診斷。
單純的皮膚上的黃色肉芽腫對身體沒啥危害,一般1-5 年就自行消退了, 可能留下萎縮性或色素沉著性瘢痕。
內臟的肉芽腫一般也沒問題,大部分也會自行消退,如果沒有出現佔位等症狀問題,也無需處理,如果有問題,需要積極的救治,比如轉腫瘤科治療。
眼睛周圍和內部出現的黃色肉芽腫,最常見的主訴是紅眼和前房積血(如下圖所示),最常見的部位是虹膜,眼內肉芽腫佔位壓迫和出血,可引起眼壓急劇上升,導致繼發性單側青光眼,嚴重的會失明。
那是不是在皮膚上發現了黃色肉芽腫,就得繼續眼睛和內臟的檢查呢?
不是的,一般如果眼睛沒有症狀,那提示這裡沒有累及,不需要檢查,但是如果是2 歲以下,全身多發性小結節(<10mm),要考慮轉眼科進行檢查,因為這些孩子眼部受累的風險可能較高。
發現眼睛和周圍有黃色肉芽腫的,得轉眼科診治。
對於什麼時候需要進行內臟黃色肉芽腫檢查,目前也沒有統一規定,如果有皮膚黃色肉芽腫,同時有內臟、神經系統佔位症狀出現,那一定進行CT 或者MRI 檢查明確。
圖A 和B 顯示為28 個月時的MRI 提示病變,到圖C(7 歲時)消退。
如果僅僅有皮膚的單個或者幾個黃色肉芽腫,不需要進行檢查。如果全身多處皮膚有黃色肉芽腫,可以選擇進行檢查。
和皮脂腺痣怎麼鑑別?
如果出現在頭皮部位,需要和皮脂腺痣鑑別。
皮脂腺痣多在出生時就存在,表現為和周圍皮膚界限清楚,較薄、橙黃色或黃褐色的橢圓形斑塊[3],也有些是線狀斑塊。皮脂腺痣主要位於頭皮,其次在面部,如下圖所示,很少出現在軀幹、四肢。
以上是典型的皮脂腺痣,是比較好區分的,但是如果是下面的,年齡較大孩子,有凸起表現時,和黃色肉芽腫鑑別就有些難度了:
那怎麼區分下呢?
資料提示皮脂腺痣位於頭皮時,該部位應該是無毛髮的,而對於幼年黃色肉芽腫,是有毛髮的,所以通過這點,應該是可以鑑別的。但是大家看上面兩個圖,雖然都是皮脂腺痣,但是上面也有毛髮,所以,光通過這點,不能完全區分。
有些黃色肉芽腫,上面的毛髮感覺也不多,比如大家看下面兩個圖:
這個能看到典型的毛髮,同時是凸起的,能比較明確診斷為黃色肉芽腫。
上圖這個幼年黃色肉芽腫,上面毛髮也不典型,就得繼續掂量掂量下了。
那怎麼在臨床上更加清晰的區分呢?可以看形態,對於黃色肉芽腫,基本都是一個個的,而對於皮脂腺痣,即使是一個圓形的球,但感覺也是多個小球球組成的一個大一些的球球,通過這個可以鑑別下,大家再去看看上面的那些圖片,再體會下哦。
皮脂腺痣開始幾年可能沒有啥變化,等長大後或者成人時,比如至青春期時,因為激素的作用,這些會變得更加凸起,呈疣狀或結節狀,如下圖所示:
皮脂腺痣一般就是美觀問題,如果在青春期時快速增加,需要評估下,因為其可能發生良性和惡性上皮性腫瘤,最終可能在20% 左右出現腫瘤,這裡面絕大部分都是良性的腫瘤,2% 左右是惡性的癌,基底細胞癌小於1% [3]。
頭面部較大皮脂腺痣的患兒,可能還有中樞神經系統受累表現,比如發育遲滯、癲癇發作等,這個發現後及時神經科檢查處理。
為了預防將來的惡性腫瘤的發生,對於皮脂腺痣可以進行全層切除。具體什麼時候切除目前仍沒有確定下來,目前主要看家長的態度,如果覺得害怕、影響美觀,那嬰儿期就切除沒有問題,如果想等幾年孩子大些再切,也完全能接受,在皮脂腺痣明顯增大前,也沒啥惡性風險。如果就是不想切,繼續觀察是否行?也是可以的,因為惡變的風險目前認為很低,可以觀察。
但就個人的想法而言,推薦切除,主要是更讓家長放心,不會整天想做個事情。
和兒童肥大細胞增生症怎麼鑑別?
這個問題是之前一直沒有學習的,然後對比看一下,也需要鑑別下。
在孩子嬰幼儿期,膚肥大細胞增生症可表現為紅色、粉色或淡黃色的斑塊或結節[3],如下圖所示。
這個問題可以出現在頭部、軀幹腫脹或蕁麻疹的表現[4],如下圖所示,這個是比較典型的特徵,如果是這樣的,就可以診斷該問題了。
如果是這樣的,就請皮膚科醫生評估下吧,然後我最近學習完該問題後,再給大家寫個總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