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月8日國際勞動婦女節,大家節日快樂鴨!
小編想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通過7個北極圈冷知識跟大家介紹一下貓咪世界裡了不起的小母貓們:
成年母貓被稱為“Queen”
英文互聯網中,骨灰級動物愛好者會用Molly(成年已絕育母貓)、Queen(繁殖期母貓)、Dam(繁殖期純種母貓,很冷門的叫法)來稱呼不同的小母貓。
這種區分詞也會用在正式的文獻中:
目前認為這種稱呼可能來自於“Queening”,貓咪愛好者網站認為這個詞指代的是貓的分娩過程,不過實際上嘛….(更常見的用法是指一種開車的姿勢,未成年的讀者不要去好奇)。
小母貓更纖細,體重更輕
曾有研究人員匯總了19,015,888 隻貓咪的體重數據:
發現絕育公貓的平均體重為6.1±1.6 kg;未絕育公貓的為5.7 ± 1.8 kg;而絕育母貓的4.9 ± 1.4 kg;未絕育的為4.6 ± 1.6 kg
貓咪的世界裡也有類似於人類的男女體型差,跟小公貓比起來,小母貓的外表也更嬌小可愛。
小母貓都是“海後”
看重公貓綜合實力
相比人類複雜的擇偶機制,小母貓在挑選對象的時候更加直接。
行為學家Bradshaw認為,母貓挑選伴侶的時候,會通過公貓尿液中的硫醇濃度(也叫“貓氨酸”)來評判。
這種產物跟公貓飲食中的蛋白質濃度直接相關,很直白地反映了小公貓的綜合實力和生活水平,夠不夠格當孩子他爹全在這一泡黃湯裡了。
不過,孩子他爹也可以是複數,貓咪的世界中實行“開放式關係”,小母貓生下的一窩幼貓可能會有不同的父親。
小母貓天生就更會照顧幼崽
我們現在已知貓咪大約有21種發聲方式,有著不同的強度、頻率。
其中有幾種發聲方式是母貓與小貓之間獨有的溝通方式,比如有一種低強度、短促的叫聲,就是母貓用來安撫幼貓獨有的聲音。
幼貓能準確的識別出自己母親的叫聲,母貓也本能的會對幼貓不同的聲音作出不同的響應(公貓就不會),這與貓咪是否生育過無關,是一種本能的性別差異。
夾帶一個私貨,每次小編夾子音騙小貓咪過來親親的時候,會理我的都是小母貓,車總就從來都不理俺TT
小母貓之間也有 Girls Help Girls
行為學家們觀察到,當貓咪們形成穩定群體時,如果其中有小母貓要生小貓,其他母貓也會一起“接生”,幫助清理會陰、去掉幼貓的羊膜和臍帶。
當“姐妹”處於哺乳期,需要更大的能量攝入時,其他小母貓也會主動帶回食物分給“姐妹”,幫助牠們度過難關。
之後,群體內的母貓們會一起撫育幼貓,對於不是自己親生的幼貓也一視同仁。
研究發現,有這樣多個看護者的幼貓存活率更高,能更早獨立捕獵。
貓也會有社會結構
而且以母貓為核心
我們印像中的貓咪似乎是一個高冷的獵手,總是獨自面對生活中的淒風苦雨。
8過,早在03年,行為學家們就發現只要有足夠的食物資源,貓咪們也會形成小群體。這種小群體的核心一般都是小母貓——這是真的“Queen”。
在小母貓的領導下,群體中的成員大多都能相親相愛,還能獲得一部分貓權保障機制。比如:
➤ 即使在天氣炎熱的季節,大家也會互相依偎靠近,保持身體接觸;
➤ 體形小的公貓也能在群體內獲得交配的機會。
在親人這件事上
公貓母貓沒有差異
我們的後台經常被問到,是不是養貓應該優先選小公貓,江湖傳言小公貓比小母貓更親人,脾氣更好。
雖然流傳很廣,不過這是個謠言,並沒有任何文獻能夠支持這個論點。反而是主人的性別、貓咪的遺傳、社會化的年齡會影響更大。
舉個栗子,2018年一篇討論貓和孩子兼容性的文章中比較了865隻貓咪對成年人和孩子的感情,發現81.6%(706/865)的貓咪至少對主人有著中等程度以上的感情,攻擊性和親熱程度都與貓咪是公是母無關。
捋完這7個冷知識,你有沒有對小母貓更了解一點呢?
在貓咪的世界裡,小母貓們也同樣美麗、強大,是充滿女性和母性的魅力Girl,也是能夠關心弱者、關懷同伴、領導力MAX的Queen,對於咱們兩腳獸,她們也一樣是優秀、柔軟、貼心的伴侶。
最後的最後,咱們再請上車總為大家送上節日祝福:
大家一起閃閃發光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