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對於孩子摔倒要不要扶?很多家長會有點糾結,糾結的點無非是:
- 一摔就扶,以後可能產生依賴,可能以後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
- 一摔不扶,孩子可能沒有安全感,覺得父母無法依靠,或者,長大後對他人的求助非常冷漠。
那這些擔心有沒有心理學上的道理呢?如何應對?看完這篇文章後,你就知道答案了。
以下正文:
從爬到站,再到走、到跑,每一個學齡前的寶寶都逃不開「跌跌撞撞摔跟頭」的命運。
他們站著站著就會撞到身邊的沙發,他們走著走著就會一屁股坐下,他們甚至跑著跑著……自己的左腿會被自己的右腿絆倒。
很多家長也因此產生困惑:娃摔倒了,我到底要不要去趕緊扶起來呢?
立馬衝上前,怕慣壞了娃;不管他吧,又擔心讓娃沒了安全感。今天我們就請來心理學專家葉壯老師,跟大家嘮一嘮這個問題。
如果假裝寶寶撞了頭
他們會……
在回答孩子跌倒到底要不要扶之前,咱們先來看個影片:
諸如此類的影片還挺多,不少爸媽都拿著娃「測試」,基本上十個娃八個哭。
大人們都哭笑不得:「這些小傢伙,年紀不大就是個小戲精了!」
其實還真不是戲精,寶寶很大程度上都是「學來的」!
也許你會說,我可沒教過孩子這些啊。其實不用刻意「教」,聰明的小寶貝,靠著日常生活的經驗和觀察,早就學會了。
怎麼學?主要靠著下面這三招,我們接著嘮嘮。
第一招,基於「社會性參照」做出哭的決定。
如何理解「社會性參照」呢?通俗點說就是「察言觀色」。
寶寶大約在8、9 個月的時候,就已經進化出這項「技能」,是不是比你想像的要早得多?
從這個年紀開始,當孩子碰到什麼自己處理不了的棘手難題時,就會依靠周邊其他人的表情、情緒、行為作為線索,決定自己該怎麼辦。
當爸爸媽媽莫名其妙地開始著急,寶寶又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這個時候首選解決方案之一,就是社會性參照。
寶寶們會參考周圍其他人,尤其是爸爸媽媽的反應,再選擇自己「匹配」的反應。
當爸爸媽媽出現「擔心」「著急」的緊張狀態,寶寶心裡一琢磨:
怎麼了怎麼了?媽媽為何這麼緊張?還摸我的頭?不管了,先哭了再說!
第二招,依託於「心智理論」的歸因能力。
直白點說,就是「揣測」大人的意圖。也就是分析他人想要什麼、期待什麼的能力。
寶寶會根據大人的行為去思考:「媽媽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她在期待我(寶寶)有什麼反應」。
當大人像影片中那樣,做出了寶寶意料之外的反應,寶寶就會快速評估,大人這麼做的用意何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自然會作出不一樣的評估,並給出不一樣的反應。
小寶寶對爸爸媽媽是具有100% 的信任,他們會把大人的這種行為理解成:
一定是因為我磕到頭了,所以媽媽才這麼緊張。只是我還沒有感覺到。哭!我好痛!
對於年齡大一點的兒童,他們的心智逐漸成熟,面對父母突然的意外反應,就不會再哭了,因為他們知道:
我爸一定是因為想逗我玩、騙我哭,所以才會這樣。幼稚!不理他!
第三,長期養成的「操作性條件反射」。
無論是「察言觀色」還是「揣測」,都是人類幼崽不斷進化的自然結果。
真正把「咚咚聲」「大人著急」「孩子大哭」建立關聯的,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期養成的「操作性條件反射」。
所謂「操作性條件反射」,就是通過正強化或負強化,增加動物以及人類某種行為出現的可能性,從而獲取想要的結果。
孩子磕了碰了開始哭泣,媽媽注意到,邊擔心邊安撫。這些充滿愛意的呵護作為一種強化,有效的迎合了孩子身心上的需求。
長此以往,在孩子心中就逐漸建立起緊密的聯繫和循環:
跌倒—— 媽媽擔心—— 媽媽關懷和擁抱—— 寶寶哭/ 寶寶緊張。
這個關聯,造成了不少家庭裡很有意思的一幕:孩子摔跤後先不哭,忍著淚爬到、走到媽媽旁邊,突然一屁股坐下嚎啕大哭。
孩子心裡清楚,哭本身,是不能緩解痛苦、解決問題的,但可以得到媽媽的關注!
寶寶如果真的摔倒了
家長應該怎麼辦?
基於前面的三點不難發現:孩子的行為和態度,很大程度上,都是被家長日常生活中的反饋所塑造的。
影片中,寶寶們並沒有撞到頭,卻會因為爸爸媽媽的「緊張」而嚎啕大哭。
日常生活中若是真的摔倒,通常也會有1、2 秒鐘的空白時間進行緩衝。如果這時候家長立馬驚呼、扶起,寶寶就會通過反復觀察揣測,形成操作性條件反射:
好可怕!我摔倒了,一定很痛!我要哭!
所以如果娃真的跌倒摔跤了,在確保沒有受傷、沒有受到過度驚嚇的情況下,爸爸媽媽們只需保持以下兩個基本的原則就足夠了!
01 及時覺察
家長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及時覺察,要讓寶寶知道「爸爸媽媽看到你摔倒了,我們會保障事情不走向失控」。
不少年輕的爸媽,在閱讀了各種各樣的育兒文章後都明白,孩子跌倒了不要馬上扶。
但同時卻忽略了一點,大人可以不主動上去扶他,但不要為了鍛煉孩子,故意裝作沒看見。
如果堅決不扶、裝作沒看見,可能會讓寶寶進入非常不安全的狀態。寶寶會想辦法「重新建立聯結」,比如通過更崩潰的哭聲。
如果長期沒有效果,那麼他就會放棄,形成過度好強、冷漠的性格——拒絕別人幫助,也不主動幫助別人。
寶寶摔了跤、撞了頭,爸爸媽媽可以輕快地問一句「你還好嗎?」
類似的話是要表明兩個態度:
摔跤很正常,我並不會因此生氣或責備;摔跤不可怕,如果需要安慰和照顧,我都在這裡。
02 適度反饋
及時覺察後,適度的反饋也很重要。
圖片來源:giphy
所謂「適度」的一個基本評估標準,就是家長有沒有在這種情況下和孩子進行「同步互動」(internactional synchrony)。
換句話說就是,家長要讓自己和寶寶的情緒,保持匹配。但很多時候,家長常常做不到。
有時候,娃跌倒之後沒痛也沒哭,但大人的過度關注和干預,卻先來了,嚇得娃嚎啕大哭。咱們前文的影片,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這樣會讓寶寶感到非常困惑,反而不利於讓娃的安全感與安全意識得到有效培養。
有時候,家長如果太強調憤怒「你怎麼又磕了!說了多少遍了!」,或者太強調恐慌「我看看我看看!哎呀這磕壞了以後可怎麼辦啊!」。
可能會令寶寶過度謹慎,越來越不敢參與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互動。
還比如有的家長,尤其是老人,看到娃摔了上來就會「打地板」「地板壞壞」。
這種思維方式一旦養成,孩子遭遇挫折時就會大發脾氣,責怪他人或物品,不能從經驗中總結教訓、評估風險。
孩子長大的路上,難免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只要不是安全事故,爸爸媽媽長期良好、適度的反饋,能讓孩子的安全感充盈。
反之,則完全有可能造成比磕磕碰碰本身更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