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哈哈,今天跟大家聊聊一個詞:孩子的社會化進程。
這是個什麼東西呢?作為一個成人,我們現在的各方面能力都是從一點一滴進步累積過來的,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
從簡單的呀呀學語到復雜的書寫演算;從最單純的與家庭成員交往到比較複雜的社會交往,從單純的口慾需求到更高級的生理心理需求,這些都需要緩慢而長期的過程,而這個情商、智商的培育過程,就是孩子的社會過程。
不得不說,成長是有煩惱的,孩子一天天在長大,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帶大家認識一下孩子成長中100%會遇到的坎,孩子也好難,作為家長,我們需要理解、尊重和支持,下面直接看文章吧。
以下正文:
- 2歲半的寶寶什麼都不行,一天“不不不”不斷。
- 5歲的寶寶開始有“小男朋友”,說以後要嫁給他。
- 12歲的孩子開始叛逆,認為父母的很多做法並不合理。
- 15歲的孩子開始嘗試把自己代入各種角色,去承擔責任,融入這個世界。
這就是孩子社會化進程的表現。
從學前期一直到青春期,社會化都是成長最重要的主線任務,個體在童年期和青春期的社會化結果奠定了成年期社會生活模式的基調,也在暗中操控著成年期社會化繼續發展的方向。
對工作的態度是積極進取還是躺平隨意;對親密關係的態度是嚮往渴求還是嗤之以鼻;面對挑戰的時候是主動贏取機會還是逃避退縮……這種種人生當中無可逃避的課題,都是社會化的一部分。
根據心理學界現有的普遍認知,這些問題很多都與原生家庭模式尤其是童年期的親子關係模式有關。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親子關係是埋下的“種子”,而社會化過程則決定了這粒種子成長的具體外部環境,兩者共同作用最終結成了“果”。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社會化究竟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壓力、家長又能夠如何幫助孩子應對社會化壓力。
內容目錄
社會化帶給孩子的壓力
我們要明確一個基本事實:社會化並不是一個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過程。恰恰相反,健康的社會化需要孩子和家長都付出相當的努力和耐心。
規則帶來的挑戰
孩子從家庭走入社會,首先面臨的就是來自社會規則的挑戰。
我的玩具別人不能隨便玩,別人的東西我也不能隨便拿,這是物權規則;
在圖書館不能大喊大叫,在電梯裡不能亂蹦亂跳,在幼兒園需要跟隨統一時間表活動,這是秩序規則;
不撒謊欺騙,不故意傷害,不使用暴力解決問題,這是道德規則;
與人友好禮貌相處,不嘲笑不欺負他人,快樂的時候共同分享,難過的時候給予安慰,這是共情互惠規則。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看見孩子承受的壓力,而不是一味責怪他們不守規則。
第一,遵守規則需要消耗自控力。尤其是對於剛剛開始學習社會化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時時刻刻使用意志力來控制自己去遵守規則,這是一件非常消耗能量的事情。
比如孩子從學校放學回家之後,我們最好給他們提供一些放鬆的機會,比如給孩子一些獨自相處的空間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或者跟小伙伴們一起瘋玩一圈,都是釋放壓力的方法。而不要一回家就逼著繼續進行寫作業、練琴、上課外班這些進一步需要自控力的活動。
第二,孩子在年齡很小的時候就能體會到家庭規則和社會規則有所不同,而家長可以通過充分詮釋這種不同來幫助孩子應對社會規則帶來的壓力。
首先,家庭規則可以設置得更為寬鬆,盡量減少孩子在家中的自控力消耗,把更多的自控力儲存起來應對外部社會規則;
其次,在孩子正式進入社會生活之前,提前幫助孩子掌握社會規則,比如前面提到的物權規則(公共物品輪流玩)、秩序規則(跟著老師的時間表安排走)、道德規則(不能打人)等等,都是幼兒園最為強調的規則,在上幼兒園之前就需要幫助孩子做好這些準備;
最後,家庭應該為孩子提供壓力的出口,幫助他們排遣社會規則帶來的壓力,家長需要擁抱適應不良給孩子帶來的挫敗,鼓勵他們繼續努力,而不是使用斥責懲罰的手段將壓力加倍施回在孩子身上。
比較帶來的挑戰
社會化挑戰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將不可避免學會與人比較。
幼年期這種比較的方向通常是“趨同”:
我要和別人一樣,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要能做到;
青春期的比較方向會漸漸轉向“求異”:
我要和別人不同,我的人生不能與芸芸眾生為伍,我要讓所有人都對我刮目相看。
事實上,趨同和求異這兩種比較會長期共存於我們人生當中,時而迫使我們壓抑自我追尋與世界的一致性,時而驅使我們披荊斬棘選擇一條特立獨行的道路。
如何幫助孩子應對比較帶來的挑戰?
教導孩子在比較當中學習辨別“想要”和“需要”: “需要”是從自我出發的慾望,其目的是滿足自我;而“想要”往往是從他人角度出發的慾望,其目的是獲得比較的滿足。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就可以明白該如何應對比較帶來的挑戰——關鍵正是在於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和完善自我。
人際關係帶來的挑戰
另一個與社會化相伴而生的挑戰就是人際關係,學習與人相處交往是作為社會性動物的人類無法逃避的課題。人際交往最根本的課題就是邊界:如何融入群體,如何保持自我,如何看待親密關係,如何面對人生中隨處可見的孤獨。這些問題都指向同一個本質,也就是如何確立邊界。
邊界和自我其實是一體兩面,我們通過認識自我來確立與他人之間的邊界,同時也通過探索邊界來定義自我。
如何維護一個恰到好處的邊界,既不會委屈自我,又能與他人愉快相處?
一方面,學會接納。接納情緒,接納自我,以此為基礎再進一步接納他人、接納世界。孩子能夠接納自己情緒,全面認識自己之後,也能理解其他人的情緒,接受更多元的價值感,具有了跟不同人相處的能力。
一方面,學會拒絕。拒絕是在接納基礎上,堅持每個個體存在的獨立性,會尊重他人的人生課題,也不可能藉他人之手解決自己的人生課題。在這樣的信念指導下,便能幫助孩子逐漸建立起清晰的自我邊界,並能夠堂堂正正拒絕他人的越界行為。
那麼我們家長能夠如何幫助孩子應對社會化的壓力呢?下篇文章我們再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