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反覆流淚、眼癢?比結膜炎更難纏的是「倒睫」,千萬別亂剪!

導讀  

有的孩子總是愛揉眼睛、眨眼睛、眼睛裡淚汪汪的,很容易讓人以為是得了結膜炎,但滴了眼藥水也不見好。去醫院一看,發現寶寶的睫毛是貼著眼球生長的,原來是幾根倒睫在作怪。

說起倒睫,很多人對此了解不多,覺得不是上面大問題,實際上,倒睫長期得不到處理,是會破壞眼角膜的。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長倒睫呢?正確的處理又是怎麼樣的?下面來聊聊這個問題。

簡單粗暴版  

  1. 上下瞼睫毛都是向前、向外生長的,拔掉的睫毛還會再生長出來。
  2. 倒睫雖是小問題,但危害卻不容忽視。
  3. 低齡兒倒睫可先觀察,保守治療。如果,倒睫引起長期流淚,反復發作的角膜上皮損傷要考慮手術治療。

睫毛有什麼作用?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睫毛」。

睫毛生長於眼瞼瞼緣的前唇,分為上睫毛和下睫毛。一般,上睫毛多而長,向前上方生長,約8-12mm 長;下睫毛較短而稀疏,約6-8mm 長,向前下方生長。和頭髮一樣,我們的睫毛也會不斷自我更新:會自行脫落,並長出新的睫毛。如果將睫毛拔出,一般1-2 週就會長出新的睫毛。

除了美觀的作用,我們的睫毛還是保護眼睛的戰士,不僅可以防塵避光,還對危險非常敏感:一旦有外物觸及睫毛,就會激發眼瞼的反射性閉合,以保護眼球。

倒睫是怎麼一回事?  

如果睫毛“迷了路”,本該向外生長的眼睫毛走反了方向,朝著眼球生長,那就是倒睫了。倒睫最常見於小孩,老人以及眼外傷後,上下眼瞼都可以出現倒睫的情況,這裡主要給大家介紹兒童倒睫。

由於小小孩,大多鼻樑低平,內眥贅皮,倒睫是十分常見的。上瞼倒睫多見於“先天性瞼內翻”、“單眼皮”、“內雙”的孩子;下瞼倒睫更為常見,多發生於下瞼內眥贅皮(內眥贅皮:遮蓋內眼角垂直的半月狀皮膚皺褶)的孩子。

(倒睫)

倒睫有什麼危害?  

向外生長的睫毛是保衛我們眼球的戰士,而朝著眼球方向生長的睫毛卻是令人痛苦的煩人精。這逆向生長的睫毛不停地刺激摩擦眼表的角膜和結膜,會引起眼部異物感、眼紅、流淚、畏光(如下圖),長此以往,會引起角膜上皮損傷,導致眼表最表面的屏障遭到破壞。

繼發於倒睫的角膜擦傷(圖源:AAO)

如果這個時候,孩子不注意手衛生,則很容易發生感染性角膜炎甚至角膜潰瘍。並且,長期倒睫刺激導致眼中含淚的孩子,也容易出現感染性結膜炎(黃白色分泌物增多)的症狀。

此外,角膜上皮是可再生的,一般的角膜上皮損傷及時用藥可無痕癒合,然而,長久的角膜上皮反复脫落,也會導致角膜疤痕的形成,特別是在發生角膜感染的情況,會留下“角膜雲翳”甚至“角膜斑翳”。在特別嚴重的案例裡面,倒睫也可以導致失明(多發生於感染後)。

出現倒睫怎麼治療呢?  

說到治療,你可能會說,那就把倒睫拔掉就好了。

可是,只要毛囊存在,拔掉的睫毛就會生生不息的快速長出來,新長出的睫毛甚至可能會比之前的“更短”“更硬”“更扎”。

所以,倒睫的治療可不是單純的拔掉那麼簡單,今天在這裡我只講解兒童先天性倒睫的治療。

在小小孩中,倒睫是十分常見的,但卻不是都都需要手術治療。如同頭髮一般,嬰幼兒睫毛十分柔軟,這個時候即使倒睫,也不一定會引起異物感、角膜上皮損傷等症狀。

所以,在臨床工作中,2 歲以下的嬰幼兒倒睫,除非合併其他眼瞼發育異常,或者幾乎全部倒睫,且引起了孩子明顯的畏光流淚甚至出現角膜炎的症狀,一般都是採取保守治療。

即,日常給與潤滑眼表改善症狀的人工淚液(推薦使用不含防腐劑成分的人工淚眼,如海露)一旦出現眼紅畏光等症狀時面診對症處理(促進修復,預防感染)。

希望等孩子眼瞼發育得更成熟些,睫毛可以自行翹出來。又或是,孩子大一點時眼瞼發育狀態更好,倒睫矯正手術效果也會更好。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睫毛硬度會逐漸增強,那麼倒睫引起的不適症狀會越來越明顯。上幼兒園的孩子,如果流淚異物感等刺激症狀明顯,或者反復出現角膜上皮損傷,且檢查時發現,逆向生長的睫毛與眼球表面接觸較多,那麼就建議手術治療了。

兒童倒睫手術是在全麻下進行的。手術後雖然會有皮膚面的手術切口以及需要拆除的皮膚縫線,但是家長不用太擔心哦:

  1. 倒睫手術是個小手術,手術時間短,且並發症少;
  2. 手術切口都是順著皮膚紋理設計的,且拆線後可使用祛疤的藥物減輕疤痕的形成,所以術後一般不會有很明顯的疤痕;
  3. 拆線不會有明細的疼痛感。一般可以門診拆線,不需要再次全麻。

當然,也有頑固的倒睫,術後依舊會復發的,這個和手術的年齡以及眼瞼的發育情況有關。一般來說,低齡兒術後復發率會更高一些,眼瞼發育狀態不好合併其他異常的複發率也相對更高,除此外,肥胖的兒童倒睫發病率以及術後復發率都會更高。

最後,有家長可能不想做手術,腦洞大開,想用膠帶貼著下眼瞼和麵頰部位,以此來避免睫毛沾到眼球上,這個方法效果有限,只能暫時稍微緩解症狀,並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不僅如此,對此方法寶寶接受程度也差,且容易引發局部皮膚的過敏和損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