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息肉和子宮頸息肉雖然都長在子宮上,也同樣是婦科常見病,但是兩者的病因、臨床表現和疾病存在不少差異,體檢發現了子宮內膜息肉後該怎麼辦?
甚麼是子宮內膜息肉
子宮頸息肉發生於子宮頸管的黏膜上,子宮內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則來源於子宮內膜,雖然疾病都發生於子宮,但兩者是不同的組織所形成的息肉。
子宮內膜息肉由子宮內膜腺體、間質、血管和肌肉組成;而子宮頸息肉主要是子宮頸管的腺體和基質所組成。
子宮內膜息肉可生長於子宮腔中任何的部位,常見於子宮的後壁和前壁。形狀上以帶蒂的息肉為主,即肉球通過一個細長的「根」與子宮內膜相連,看起來就像一個帶蒂的水果。這種息肉如果變大,可以通過子宮頸突向陰道,有時候會被誤認為是子宮頸息肉。
但部分情況下息肉直接突出於內膜上,沒有蒂。
子宮內膜息肉可見於任何年齡段女性,主要見於40到50歲人群,其中絕經前女性的患病率高於絕經後女性,但青少年較為罕見。
病因
雌激素水平
目前的研究認為雌激素水平增加和子宮內膜息肉發生有關,是息肉發生的主要原因。雌激素可以使子宮內膜增生,局部組織增生過度可能會形成息肉。絕經後的雌激素治療、以及乳腺癌術後的激素治療與子宮內膜息肉有關,研究證實在接受他莫昔芬治療的絕經後女性中,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生率最高可為36%。
炎症刺激
子宮內膜息肉可能和慢性炎症相關,既往患有子宮頸息肉的女性得子宮內膜息肉的概率會增加。宮腔內異物(例如節育器)、既往接受宮腔手術、分娩和流產等可能會造成息肉的發生。
內分泌紊亂
肥胖、高血壓和高血糖會增加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病風險,尤其是絕經後的女性。
其它疾病
與正常女性相比,患有Lynch綜合徵和Cowden綜合徵女性的子宮內膜息肉發病率會增加,且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也會增加。
臨床表現症狀
息肉如果較小,且生長的位置不影響子宮功能時,一般無任何的症狀和不適,所以經常是在體檢中偶然發現子宮內膜上有息肉。如果息肉較大時,則會出現相關症狀。
異常出血
異常出血是子宮內膜息肉的主要症狀,包括月經前和月經期的出血。
月經前出血量通常較小,可能僅為點滴出血;月經期出血量會比正常女性較大(正常月經量一般為20~60ml),經期時間可能因為息肉而變得不規律;已經絕經的女性表現為陰道出血。
不孕
子宮內膜息肉若長在子宮頸管內,可能會阻礙精子進入宮腔;若長在輸卵管附近,則會妨礙受精卵形成或著床,影響胚胎的發育,從而導致不孕。
其它不適
包括腹痛和白帶異常等。
發現子宮內膜息肉該怎麼辦
總的來說,不要談「息肉」就色變!
子宮內膜息肉和子宮頸息肉一樣,都是良性病,不易惡變,約95%的子宮內膜息肉是良性的。如果息肉較小,沒有任何症狀,則不需要處理,部分較小的息肉可能會自行消退,但大於1cm的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當出現以下情況時,建議行息肉切除並送病理檢查。
1、出現以上症狀並確診的女性,無論是否絕經,都應該切除息肉。
2、對於無症狀的女性,出現以下情況時,建議進行息肉切除術。包括:息肉的直徑>1.5cm、多發息肉、息肉從宮頸脫出等。
子宮內膜息肉術後容易復發,應定期復查。絕經後女性如果有子宮內膜息肉,惡變的概率會比絕經期要高,有症狀的要高於無症狀的。因此對於絕經後女性,已經發現息肉,應去醫院檢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