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燒”、“廣島燒”和“文字燒”這3個御好燒有什麼分別?

說起日本美食,除了和果子、壽司、生魚片、和牛這類東西外,不得不提到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大阪燒” !但其實,大阪燒只是什錦燒的一類,還有一類就是廣島燒。

那麼“大阪燒”、“廣島燒”和“文字燒”這3個御好燒有什麼分別?

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什錦燒~

所謂什錦燒

什錦燒(お好み焼き,中文又名“御好燒”,也就是“愛加什麼加什麼”)是在麵糊中,放入大量的蔬菜、肉類等食材後,放到鐵板上煎熟的料理,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日本美食。

最基本的食材是切成絲的椰菜,在此基礎上可以按照個人喜好加一些豬肉、魚類、貝類、年糕、芝士等。

有的日本人會在家裡自己做大阪燒,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去專門製作大阪燒的店裡吃。

這類店裡的桌子一般都會有嵌有鐵板,顧客可以挑選喜歡的食材自己動手煎製。

煎熟後,就可以加入醬油或者蛋黃醬實用,再點綴上一點木魚乾、青海苔之類的就更妙了。

什錦燒的由來和歷史

有一種說法是,御好燒的製作方法源自安土桃山時代的茶果子小麥燒餅(麩の焼き)。

小麥燒餅起初只是麵團裹著味噌的糕點。到了江戶時期(1603年~1868年),味噌就被替換成了紅豆餡,當然相應的名字也演變成了“助惣焼(すけそうやき)”。

明治時期(1868年~1912年),江戶人用蔬菜取代了紅豆餡的角色,衍生出“文字燒”。當時雜貨店會在“文字燒”上點綴上蔥絲和醬,使得“文字燒”大受歡迎。因其價格便宜,被日本人稱為“一錢洋食”。

戰後,人們發現在“一錢洋食”上加點捲心菜絲能夠果腹,由此衍生出了“什錦燒(御好燒)”,並在日本國內流行起來。

御好燒的種類

雖然這類食物統稱為“什錦燒”,但由於製作方法和食材不同,又可以分成許多種類。

比如同樣捲心菜絲打底,加什麼其他食材就叫“XX玉” (例如加豬肉的叫大阪燒豚玉,加烏賊的叫大阪燒烏賊玉),品種繁多。

最常見的是以做法為依據,分為“關西風御好燒“ (“大阪燒”)、“廣島風御好燒” (“廣島燒”)和“關東風御好燒” (“文字燒”)。

大阪燒

大阪燒其實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一種御好燒,也為“關西風お好み焼き”。

很多愛吃日料的朋友們應該都很熟悉。

大阪燒一般是使用低筋麵粉、加入蔬菜、肉類和一些海鮮配料均勻混合之後放上鐵板煎熟,撒上海苔粉和柴魚片即可食用,口感十分鬆軟。

在上世紀初,日本經濟還不景氣的時候,大阪燒作為一種庶民美食流行於大阪,又被稱為“一錢洋食”,也就是一錢就可以買到的食物。

二戰以後,隨著民眾的生活逐漸富足,原來的“一錢洋食”開始增加肉類、海鮮、雞蛋等一些稍貴的食材。

相信你們不僅聽過“大阪燒”,還聽過“廣島燒”和“文字燒”。

廣島燒

而廣島燒與大阪燒相比,則是加入了大量的蔬菜和炒麵,口感較脆,製作過程十分複雜,翻面、炒麵的方法都十分複雜。

廣島燒比大阪燒複雜許多,首先,要先在鐵盤上煎一塊圓形薄餅,接著把一大把青菜堆到薄餅上,中間可以加一些炸麵粉的碎塊來增加口感,接著放上蔥、肉片、淋上醬汁汁……然後整個翻面煎熟( 最開始煎的餅皮在上)。

等待的過程中在旁邊做一份炒麵,等到小山和炒麵都差不多熟了之後,再把整座小山( 最開始煎的餅皮在上)搬到炒麵上然後翻面。

最後淋上特調醬汁、撒上滿滿的青蔥就可以開動了!

簡單來說,廣島燒比大阪燒口感脆,不像大阪燒那樣會有麵粉鬆鬆軟軟的感覺。

更不用提還要加上圓形煎餅、煎雞蛋和炸麵粉的碎塊等,一般是店家做好了之後送來,大家只要負責吃就好。

除此之外,廣島燒裡還有細分原材料的吳燒,府中燒,尾道燒,三原燒。

吳燒 

吳燒的一大特色是加入了極細的烏冬面,入口爽滑勁道。是在戰時流行起來的一種“速食”。

府中燒 

正宗的府中燒,使用的不是碎肉,而是切壓好的肉末。

尾道燒 

尾道燒的特點是加入肝和墨魚天婦羅,是奇妙而美味的搭配。有比較重的大蒜味道,整體也算是比較“重口味”。

三原燒 

三原燒的特點是加入動物內臟,比如雞的內臟,甚至也有豬或者牛的肝臟。

文字燒

文字燒(もんじゃ焼き)是日本關東地區的特色食品,也是鼎鼎有名的關西地區禦好燒的祖先。

做法和大阪燒、廣島燒都不太一樣。

首先,要將低筋麵粉、水、醬汁混合後先放在一邊,接著把蔬菜、炸麵粉塊、各種配料混合。

要特別注意的是,不可以把兩者拿去一起攪拌煎熟,否則味道會變得很可怕喔!接著把拌好的蔬菜放到鐵盤上,稍微拌炒後做成圓形,在中間挖個洞。

把湯湯水水的麵糊倒入洞內,等到麵糊不會再到處流動差不多就大功告成了!

文字燒較為濕潤黏稠,不像大阪燒和廣島燒那樣有個「餅」的形狀,但文字燒的底部有一層鍋巴,兩種層次交疊的口感十分新奇美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