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魚對身體好,但這4種魚最好別吃!有的增加致癌風險

“多吃點魚,聰明!”

不知道小時候的你

是不是經常聽長輩這麼說?

不僅如此

魚肉鮮嫩味美、營養豐富

所以成了餐桌上的“常客”

但你知道

魚的隱藏“營養王者”部位是哪裡嗎?

每週吃多少魚合適呢?

吃魚還有什麼好處?

哪些魚不適合吃?

吃魚達到一定量 能降低死亡風險

一項相關研究結果發現:相比於每週食用魚類0~3份(每份50g)的受試者,每週食用魚類4~6份的,全因死亡風險降低15%、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降低23%。

這主要是因為,魚類中含有多種心血管保護性營養,包括多不飽和脂肪酸(ω-3脂肪酸、α-亞麻酸),維生素D和硒等。

但這並不代表吃魚越多越好,每週食用魚類7~10份,全因死亡率降低8%;超過11份,就和死亡風險沒有明顯關聯了。

推薦每週最好吃魚2次或300~500克。

除了能保護心血管,降低死亡率,常吃魚還有以下好處:

預防糖尿病腎病

之前一項英國劍橋大學學者在2.2萬中老年人中進行的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一周吃兩次魚,有助於預防糖尿病腎病。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中,每週吃魚不到1次者,18%的人出現了蛋白尿;而每週吃魚多於1次者,近4%有蛋白尿。

研究者推測,或許是因為魚油改善了血脂狀況,也或許是因為魚肉富含的蛋白質及微量元素對腎臟起到了保護作用。

預防結腸癌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研究者在15年間對歐洲範圍內的47.6萬人進行了跟踪調查,結果發現:每週吃魚超過357克的人,比起每週吃魚少於63.49克的,患結直腸癌的風險降低了12%。而這可能與魚肉所含的ω-3脂肪酸具有抗炎特性有關。

而富含ω-3脂肪酸的魚,主要是深海油性魚,如三文魚、鳳尾魚、鯡魚、沙丁魚、鱒魚、鯖魚等等。

睡眠好,智商高

一份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結果顯示,每週吃魚不少於兩次的孩子在智商測試中得分比那些“很少”吃魚或者“從不”吃魚的孩子平均高出4.8分。

還有研究發現,老年人增加魚肉攝入(每周至少吃一次魚)可降低癡呆及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病風險。而這主要是因為魚肉中富含的DHA,可以促進神經網絡形成、信息傳導加快,還對傷亡的腦細胞起到明顯的修復作用。

除了深海魚,其實我們本土的海魚,亦或是淡水魚營養價值也都不錯,性價比相對更高。

對症吃“魚”更凸顯營養價值

不同的魚,營養也略有差異,對症吃“魚”,能更好地顯現出它的食用和養生價值。

帶魚:補鈣

帶魚是相對來說比較平價的海魚,但它的營養價值卻不低:

① 不飽和脂肪酸比普通的淡水魚要高;

② 在常見的動物性食物中,帶魚的含鈣量位居第二位,遠高於雞鴨以及豬牛羊等常見肉類;

③ 帶魚中還富含兩種補鈣的“黃金搭檔”——維生素D和鎂,它們能促進身體對鈣的吸收利用,協同幫助降低骨質疏鬆的發生風險。

黑魚:美容強心臟

黑魚中含有輔酶Q10,它被稱為心臟的“動力之源”,能為心臟提供更多的氧氣和能量,預防突發性疾病;而且輔酶Q10還有保護皮膚、延緩衰老、緩解疲勞的好處。

鱖魚:嘌呤低

鱖魚的嘌呤含量較低,是為數不多的低嘌呤水產,非急性發病期的的痛風患者也可以比較放心地食用,但不可盲目過多食用。

不同部位各有特點 魚身上隱藏的“營養王者”

魚鰾

很多時候,我們買來的魚可能都是已經處理好的,已經沒有魚鰾了,但就蛋白質含量而言,魚膘中的蛋白質含量是比較高的,在76%~79%之間,脂肪含量也比較低,膽固醇含量也不高,是很不錯的部位。

魚頭

魚頭的營養價值較高,比如蛋白質、鈣、磷、鐵、維生素B1等多種營養元素。

以我們常吃的剁椒魚頭(胖頭魚)為例,它的魚頭蛋白質含量高達18.32%,此外魚頭中還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磷脂類物質,有助於嬰兒大腦發育,輔助改善阿爾茨海默病。

注意:魚頭膽固醇含量較高,應控制食用量。

魚皮

蛋白質含量比較豐富,可以達到30%左右,還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以紅鱒魚為例,它魚皮中膠原蛋白的含量甚至高達80%以上。

此外魚皮中還有一些風味物質,像精氨酸、天門冬氨酸、谷氨酸等,鮮味氨基酸的含量高達11.8%,所以魚皮的味道是比較鮮美的。

注意:魚膽千萬別吃!魚膽中含有大量的膽鹽、毒素和組胺,誤食可能會造成腎臟衰竭或肝髒病變,嚴重的甚至有生命危險,一定不要食用!

吃魚要謹慎 這4種魚最好別吃

No . 1 未煮熟的魚

吃了未經煮熟的魚,可能會導致寄生蟲感染。烹調魚時,請確保魚肉完全煮熟。此外,不要把未煮熟的魚和其它食物的盤子放在一起,避免交叉污染。

No . 2 過度油炸的魚

不少人愛吃的烤魚,就屬於過度油炸的魚,雖然味道更誘人,但對健康可沒有什麼好處。

首先,高溫煎炸後的魚肉會產生自由基、苯並芘等有害物質以及致癌物雜環胺。其次,魚中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在高溫下會被破壞,嚴重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

No . 3 醃製的鹹魚

在醃製過程中,亞硝酸鹽能與醃製品中蛋白質分解產物胺類反應形成亞硝胺,而亞硝胺是一種強致癌物。人體長期攝入亞硝酸鹽,會使血管擴張,血紅蛋白變性,增加致癌風險。

推薦大家使用清蒸的方式對魚進行料理,這樣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魚肉的營養,還避免了高油、高鹽。

No . 4 野生魚

野外環境下,塑料微粒、金屬污染、農藥污染等都是無法把控、預測的,甚至還可能會有一些有毒的菌、藻、寄生蟲,因而不建議盲目食用。

健康吃魚 牢記這2點

吃魚雖好,但吃不對不但無法獲益,反而可能造成傷害。因此,吃魚時要記住以下2點:

魚肉不能完全代替紅肉

各种红肉,如豬肉、牛肉等時常會遭到批判——吃多了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甚至縮短壽命。因此很多人就想著只吃魚肉、蝦肉,不吃紅肉。

但要知道,紅肉所提供的能量是魚肉無法企及的,特別是魚肉中鐵元素的含量遠不如紅肉。

健康的做法是以魚肉、雞肉等白肉略多,約每日攝入75~100g,紅肉略少約50~75g,相互搭配吃,保證營養的平衡。

清蒸最健康

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魚肉中的蛋白質和脂肪不被破壞,清蒸則是最合適的烹飪方法,溫度低、用油少,營養不易流失,更能保持其本真的味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