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任何時期的乳房硬塊都值得關注。
但對女性而言,在哺乳期發現硬塊容易讓人格外焦慮——這不僅關乎媽媽本人的健康,也會讓很多人擔心硬塊是否會通過哺乳影響孩子。
本文總結了哺乳期常見的引起乳房硬塊的原因及應對策略。如果您正在遭受這類困擾,不妨先對照一下。
保證觸診手法正確,是自查硬塊的第一要務
無論是否在哺乳期,如果「摸」的方法不對,就容易把正常的乳房組織誤認為硬塊。
不少人會採用擠壓,或者類似“掐”的方式來檢查乳房。想一想哈,乳房是一個由實體組織填充的器官,這些實體組織不僅包含乳腺小葉,還有脂肪和結締組織。不同的組織捏起來的“手感”是不一樣的。如果“一把抓”,難免會帶來疙疙瘩瘩的感覺。
正確的乳房觸診手法,是從外向胸壁擠壓乳房,檢查其中是否有不均勻的部分。媽媽通常可以採取平躺的姿態,將自己的手放在乳房上,從上往下擠壓乳房,由淺到深感受是否有異常。
以上只是針對乳房上的某一個“點”來檢查。在完整的乳房觸診中,媽媽通常需要按一定規律,採用畫圈、輻射、劃線迂迴的方式檢查很多個“點”,才能盡可能全面地了解乳房情況。
(圖源:https://stanfordmedicine25.stanford.edu/the25/BreastExam.html)
如果檢查方法錯了,就算摸出硬塊也很可能是自己嚇唬自己,不妨學好了正確方法再試一次。
產後2-3 天的乳房和腋下硬塊,是正常現象
產後2-3 天是很多媽媽和“乳房硬塊”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在這個時期,乳房突然腫脹得厲害,不少媽媽連腋下也會感到腫脹,甚至出現腋下雞蛋大小的硬塊。
但其實,這時候的乳房腫脹和腋下硬塊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用不了多久就會自己消退。因為這時期,身體在激素作用下進入“泌乳Ⅱ期” (民間俗稱“下奶”),伴隨乳汁一系列成分的變化,大量水分進入乳腺腺泡,乳腺細胞分泌進入極度活躍的時期。
這種活躍讓乳房溫熱飽滿,產奶增多,通常持續幾天后自行好轉。很多人會誤認為這種溫熱、腫脹的感覺是乳腺炎,其實不然。
乳腺炎通常局限在乳房的某一個局部,而泌乳Ⅱ期帶來的乳房腫脹通常是整個乳房的充漲。搞定泌乳Ⅱ期的乳房,只需要勤餵、勤吸,可以配合冷敷等方式,接下來就交給時間吧。
而腋下腫塊,往往是“副乳”或者“斯潘氏尾”。
(圖源:https://kellymom.com/bf/got-milk/extra-breast-tissue/)
“副乳”指的是沒有完全退化的乳房組織。要知道,當女性還是胚胎的時候,乳房的初始設定並不是一對,而是有很多對,沿著兩條平行的腺體組織線(乳嵴),從腋窩延伸到腹股溝區域。大多數人最終只留下胸前的一對繼續發育。但有時,有些點位沒有完全退化,就會產生多餘的乳房組織,有時還有乳頭。
大多數沒有完全退化的乳房組織會隱藏在腋窩裡。隨著孕期和產後激素水平變化,腋窩裡的副乳和乳房一樣也會發育,在產後也會泌乳。但由於副乳產奶能力有限,和乳房的管道不相通,一般也就是在泌乳Ⅱ期腫脹幾天,刷刷存在感,之後裡面的乳汁逐漸吸收,副乳就消停了,腫脹感也會消失。
“斯潘氏尾”和副乳有所不同。斯潘氏尾是延伸到腋下區域的乳房組織,和乳房有管道相通,因此它們的產奶和乳房同氣連枝。
(圖源:https://kellymom.com/bf/got-milk/extra-breast-tissue/)
產後2-3 天,也有一部分媽媽的腋下乳房包塊是斯潘氏尾造成的。這時期只要繼續勤餵(吸)奶,可以配合冷敷,腋下包塊也會隨著乳房一起,在幾天后自然消腫。
餵奶後會變小的硬塊,需要注意但不必過於擔心
隨著產後哺乳時間延長,不少媽媽會偶爾發現乳房上有硬塊。如果沒有發熱、全身酸痛,並且硬塊會在哺乳後變小、變軟,通常不必過於擔心,但要及時採取一些措施防止事態進一步發展。
造成這種現象可能有以下原因:
1、奶量供大於求。
月子裡的媽媽通常有這樣的體會:除了餵奶以外,在一天裡的某個時刻經常會感到漲奶,這是奶量供大於求的表現。漲奶也會造成乳房的局部硬塊。因為乳腺組織在乳房內的分佈沒有那麼均勻,因此一旦漲奶,有些位置表現得會明顯一些,容易造成硬塊的感覺。
隨著乳汁被吸出,這種硬塊會自行變小甚至完全消失。因此媽媽可以先觀察一下,如果每一次哺乳後,隨著乳房整個輕鬆了,原來的硬塊也變小了,那就不必擔心。堅持按需餵養,奶量就會趨於供需平衡。
如果媽媽過於緊張,一有硬塊就馬上擠軟,反而會導致乳汁越來越多,加重供大於求的情況,導致硬塊問題越來越嚴重。
2、乳汁可以流出,但不夠通暢。
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寶寶的銜乳不好。我們知道,當孩子張大嘴深深地含進乳房時,乳汁可以高效排出。一旦含接不好,將導致乳汁移出不充分,乳房某些局部可能會出現乳汁殘留過多,從而造成硬塊。
銜乳不佳通常還會伴隨乳頭疼痛。因此,如果媽媽哺乳時感到疼痛,乳房有硬塊並且哺乳後不能完全消失,就要考慮寶寶銜乳出現了問題。這時需要媽媽盡量讓孩子張大嘴銜乳,必要時可以尋求哺乳指導的幫助。
3、哺乳姿勢單一,導致有些位置的乳汁吃得不夠乾淨。
有的媽媽發現,一旦乳房上有了硬塊,只要讓寶寶的下巴對準硬塊的方向吃奶,就容易把硬塊吸軟。這提示我們,寶寶的哺乳姿勢可能會影響到乳房中不同位置的乳汁排出。
因此,當媽媽發現乳房某個局部總是有一些乳汁吃不干淨時,不妨試試多換幾種哺乳姿勢。例如習慣抱餵的媽媽,可以嘗試用躺餵或者橄欖球式餵法,沒準簡單的操作就能解決硬塊的問題。
這些硬塊需要求助專業人士
1、哺乳後反而增大的硬塊
這種情況就要考慮輸乳管阻塞的可能。輸乳管像水渠一樣,負責把乳腺分泌產生的乳汁輸送到乳頭出口。一旦水渠阻塞,對應的引流區域乳汁還會繼續分泌,但流不出來,就會越積越多。摸起來硬塊就越來越大。
民間有很多按摩手法都聲稱可以“疏通”乳管。但這些大多是非醫療專業的操作,用力按壓容易造成乳管管壁受傷,繼發炎症反應,甚至導致局部損傷嚴重,引起乳腺炎。
其實一般情況下,輸乳管阻塞可以通過頻繁哺乳自行緩解。但鑑於造成輸乳管阻塞的原因很多(銜乳不佳、乳頭水腫、嬰兒口腔結構異常、突然斷奶等),為了盡可能避免復發,媽媽還是可以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2、乳腺炎
和所有的炎症一樣,乳腺炎也有“紅、腫、熱、痛”的特點。這些表現通常出現在一側乳房的某個局部,媽媽會發現乳房的某一片區域皮膚發紅、發燙、疼痛且有腫塊。此外,不少媽媽會有怕冷、全身酸疼、乏力等流感樣症狀。
可見,乳腺炎的表現是多種症狀結合在一起的,並不是一有硬塊就是乳腺炎。不過一旦發現乳腺炎,媽媽需要即使及時正確處理:
(1)嘗試尋找並去除引起乳腺炎的可能原因(營養不良、疲憊、乳汁過多、乳管阻塞、乳頭損傷)
(2)建議媽媽多休息,經常給寶寶餵奶,避免兩次餵奶之間的間隔過長。乳腺炎發作期間不應該停止母乳喂養。
(3)必要時服用解熱鎮痛藥物(例如布洛芬)。
(4)出現情況加重或者上述處理24 小時無好轉,有就診乳腺外科並使用抗生素的指徵。
3、乳房膿腫
乳腺炎一旦進展到乳房膿腫,就肯定要正規治療。但哺乳期乳房膿腫的發生率其實並不高。在已經使用了抗生素治療乳腺炎的女性當中,發病率只有大約3%。
對大部分急性乳腺炎的媽媽而言,只要在發病早期注意頻繁親餵、調整餵養姿勢等,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乳房膿腫的發生。如果乳腺炎經過家庭處理後症狀加重,或者24 小時無好轉,就需要就診乳腺外科完善B 超檢查,看一看是否出現了乳房膿腫。
一旦發生乳房膿腫,首選治療是在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背景下進行B 超引導微創抽膿。這些都需要求助專業的乳腺外科醫生。
這些硬塊不影響母乳喂養,但需要遵囑隨訪
還有一些硬塊,通常不疼不癢,也不會隨著哺乳而產生體積變化。例如囊腫、乳腺纖維瘤、脂肪瘤等等。這些硬塊通常不影響母乳喂養,但明確診斷需要影像學檢查來進一步判別,必要的時候還需要穿刺活檢。
美國放射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認為,所有乳房成像研究和活檢對母乳喂養的女性都是足夠安全的。所以媽媽們可以放心到醫院配合醫生進行檢查和隨訪。
此外,雖然母乳喂養通常被認為可以減少母親乳腺癌,但這並不代表哺乳期不會發生乳腺癌。因此,母乳媽媽也不能忽視乳癌。除了平時可以對乳房多一些關注,一有不適就及時求助以外,也要注意科學篩查乳癌。
由於不同女性的乳癌篩查會根據家族史、基因攜帶情況等有所不同,建議先找醫生諮詢,再決定何時篩查、用什麼手段篩查。
其實,大多數哺乳期乳房硬塊都有良好的結局。大家普遍擔心的“乳腺炎”、“堵奶”等也僅僅是造成硬塊的其中一部分原因,通過正確的處理和隨訪,可以不對媽媽和寶寶造成嚴重影響。只有在小部分情況下,哺乳期乳房腫塊會引起嚴重問題。
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處於何種情況,可以嘗試何種方法。如果需要幫助,記得求助靠譜的哺乳顧問或乳腺外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