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咖啡群裡的一波討論,引起了許多小伙伴的熱議。話題的開始是一位咖啡師問道:大家對精品咖啡的定義是什麼?精品咖啡豆做製作的產品定價一定要高嗎?精品咖啡豆不能深烘焙嗎?
這三條“靈魂拷問”般的提問,大家的回答各有看法。近年來,咖啡消費從嚐鮮變為很多人的生活常態,精品咖啡也受到更多國人的青睞,對於精品一詞,人們通常會與精緻/輕奢/量少聯繫在一起。
部分咖啡業者/愛好者定義一隻咖啡豆是否精品,會通過咖啡豆是否是單一產區、SCA的評分系統、風味表現的豐富精緻、自家新鮮烘焙/少批量烘焙;部分人會通過生豆的品種、品質,咖啡烘焙的程度,咖啡最終的風味表現去決定;還有人表示價格決定一切,貴不一定好,但是便宜一定不是精品。
在眾多的討論中,大家對精品咖啡都有著品質、分數、烘焙、沖煮、價格的要求,唯獨有一個回復清流般的存在(可惜當時討論太多,那一條回复很快被刷走了)。
那一條回答是這樣的:精品咖啡體現在了咖啡豆的好品質,也體現在了烘焙師與咖啡師的專業性,以及整套顧客服務。
「精品咖啡」最開始的定義是特別的氣候與地理條件下培育出具有獨特風味的咖啡豆,能表現出獨特地域(產區)風味的咖啡豆。
這一概念被提出的時候,目的是通過精品咖啡一概念,讓咖啡生產者們明白到咖啡豆有好的品質、清晰的風味表現,能夠有好的售價,也從而鼓勵生產者們注重咖啡的種植、處理、儲存等,改善市場上咖啡的品質。
精品的本意並不是「精而貴」,而是一個不斷在持續改善咖啡(不只是咖啡豆品質)的過程。
在1978年精品咖啡的概念被提出後,咖啡的品質雖然沒有一步登天,但的確是在變好的過程。無論是意式咖啡、深烘焙當道的年代,還是如今淺烘焙、咖啡品種/處理當道的年代,都是咖啡不斷變好的表現。
深烘焙就一定不是精品咖啡嗎?顯然不是的!可能會有人認為深烘焙本身是為了通過更多的焦糖化,掩蓋咖啡本身不好的味道。但是一隻好的深烘焙咖啡豆,比淺烘焙咖啡豆更能體現出「精品」。
如今大家如此追求精品咖啡豆要淺烘焙,目的就是希望咖啡豆能表現出花果的酸香、豐富的,也有很多人會認為能在淺烘焙下能表現讓人愉悅酸香/風味的咖啡豆,能在淺烘焙下展現出好風味的咖啡豆本身品質一定是好的,所以將精品咖啡和淺烘焙畫上的等號。
但相比起淺烘焙,深烘焙更能考驗烘焙師的經驗,以及對咖啡豆以及烘焙過程產生的變化有足夠的了解,能讓咖啡豆在深烘焙下表現出優雅的甘苦味,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深烘焙並非為了遮掩咖啡中不好的味道,而是讓咖啡能在合適的焦糖化下,將咖啡的甜感和香氣達到另一種境界。
要做好深烘焙,不僅看的是烘焙師的功夫到不到家,與咖啡生豆的品質也息息相關。品質不好的咖啡豆不會深烘焙就能遮蓋本身的瑕疵,反而會出現讓人感到不愉悅的焦味、苦澀、幹苦的感覺。
能把一支深烘焙咖啡豆做好,離不開烘焙師對咖啡豆有深入的了解,對烘焙過程有專業、深入的理解,也離不開有著好品質的咖啡豆。
淺烘焙並不能代表咖啡豆就是精品級,深烘焙也不是為了遮掩咖啡瑕疵味。每一隻咖啡豆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將咖啡豆本身的特點有所展現,是非常考驗烘焙師專業的功底。而不是為了酸質,強行用不適合的烘焙方式。
有了好的咖啡豆,沒有得到合理的沖煮,沒有好的顧客服務,也不能被稱為精品咖啡。在以往的觀察中,當人們喝到一杯不咋好喝的咖啡時,往往會先“責怪”豆子的品質不行,而不是沖煮上。
沖煮這一步看著很簡單,因此很容易讓大家忽略了當中的原理,但這一步也是最能影響一杯咖啡最終的表現。
消費者願意在一個連鎖咖啡遍地的時代去到一家獨立咖啡館喝上一杯精品咖啡,就是希望希望感受到咖啡豆本身獨特的魅力以及能有專業的服務。
這樣的專業體現在了咖啡師對每一款咖啡豆能有獨立且深入的了解,然後使用合適的沖煮方式讓咖啡豆展現獨特的一面;體現在了咖啡師可以運用簡單的表述,讓客人了解到更多專業的咖啡知識;體現在了咖啡師的對每一件事的沉穩。
精品咖啡體現在了品質與服務,這些會影響著產品定價,但不代表它一定要貴。每一家咖啡店的運營成本都有所不同,定位也有所不價同。好品質的咖啡豆很多,能達到SCA80分以上的精品級咖啡也很多,大部分的咖啡豆格並不高。
平價也不代表咖啡豆的品質和服務不行,高價也不能代表咖啡豆的品質和服務就一定行,只要是消費者能喝到想要的感覺,花出去的費用是值得,那麼這就是一杯精品咖啡。
回到最開始,精品咖啡不是用來拉開人與人,事與事的距離,而是讓更多的人能品嚐到好品質的咖啡。想要咖啡品質越來越好,想要越來越多人能欣賞精品咖啡,離不開越來越多人對咖啡有所追求,消費者與供應鍊是一個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