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魚腥草,要不要擔心它的“毒性”?

魚腥草又叫折耳根,因新鮮莖葉破碎後有濃烈的魚腥氣味而得名,乾燥後腥味消散,且略有芳香[1]。

得益於現代物流的發展,它“難吃”的聲名也傳播得越來越廣了。

整體營養不突出

與其他食物(谷薯類、禽畜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相比,蔬菜水果類食物中富含的營養素主要為膳食纖維、維生素A、維生素C、葉酸、鈣、鎂、鉀等[2] 。

無論是葉還是根,魚腥草只在總熱量這一項比較突出,在南方濕熱天氣,大量出汗後能起到補充電解質的作用。

其他營養素上的表現就普普通通了。

聽說有毒?

魚腥草作為藥食同源的蔬菜,富含的生物鹼是其活性成分的來源之一,其中頗有爭議的是一種生物鹼——馬兜鈴內酰胺類 (aristololactam,AL) 。AL 既是馬兜鈴酸 ( aristolochic acid,一種具有強烈腎毒性的物質) 在肝中的代謝產物,又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一種獨立成分。

但是,馬兜鈴內酰胺類又分很多種,毒性各不相同,已知毒性最大的是馬兜鈴酸、馬兜鈴內酰胺I ,魚腥草中都沒有發現。魚腥草中只分離鑑定出了馬兜鈴內酰胺B II 等成分,目前也只有體外細胞實驗證明魚腥草萃取物中含有毒性物質,具有肝細胞毒性[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