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魚友看過養魚老道的很多文章,精心總結了三點主要的養魚問題,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注意到這三點主要問題的話,基本上都可以做到輕鬆養魚了。
只是這三點問題,一定是相互依賴、相互聯繫的,幾乎是缺一不可的。
學習心得:
一、魚的數量及體質
二、濾材的數量及淤堵
三、水體的大小及水質
這三點好似勾股定理相互影響,看來掌握好這三點,養魚會很輕鬆啊!謝謝老道。
說得直白點,養魚也就是這三點問題了,古法養魚的除外
很多新手之所以觀賞魚飼養得不好,總是容易患病、死亡,不斷地出現這種狀況、那種狀況,幾乎都與這三點中的任何一點脫不了干係。除非是古法養魚不用過濾。
我們可以回頭看看,仔細想想,還會有什麼問題?幾乎沒有了。
無論是魚的數量還是魚的體質,都關乎到這缸魚的水質好壞
很多魚友說養魚先養水,這是沒錯的,但是,如果觀賞魚的數量達到極限,病秧子太多了,這個水質是怎麼也玩不轉的,再者魚多了,可能投餵也多,水質更不會好。
這也就是很多新魚友,總是調理不好魚缸水質的主要原因,其實也未必全部都與養水有關的,當然了,提前養水一定是最好的,主要問題還在一個觀賞魚的飼養數量上和選魚問題上啊。
我們說單品種飼養的觀賞魚,魚一多,各種毛病都來了,包括了打鬥和極度壓抑,也是個大問題,多品種的觀賞魚,毛病一定會更多,新魚友更不好掌握。
水質不好,又會反作用於觀賞魚的狀態,觀賞魚更容易患病
如果是我們飼養觀賞魚的水體太小,也會牽扯到很多的問題,比如說水質不好控制,水溫忽高忽低,這些問題都會導致觀賞魚入缸就患病。
水質越差、疾病越多,疾病越多,水質就會更差,唯一的優點,就相當於船小好調頭,我們準備點困水隨時更換就行,但是很多魚友,還不願意去困水。
這個問題,就比較難辦了。
濾材淤堵問題,極易導致水體毒素超標,有可能目測根本看不到
而如果是水體小、觀賞魚的數量多,濾材就極有可能過早地發生淤堵現象。
上濾系統、濾棉過髒,或許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到問題,但是底濾魚缸或者其他濾桶之類的,濾材淤堵,新手幾乎不太注意,等到我們發現的時候,可能水體毒素招標,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一開始水質也未必渾濁的,有可能觀賞魚已經中毒了,我們看到的水質嚴重惡化、水色發暗,或者說什麼硝化系統崩潰,那都是魚缸水質到了晚期了。
而濾材的數量也未必一定還是越多越好,新手反而很難有那個耐心,去堅持到水質徹底穩定的那一天。
在水質徹底穩定之前就開始大幅度折騰了,結果導致魚缸的水質總不穩定,甚至於可能朝著反方向行走。
難點其實很簡單,就是不在多,而在少、在精
最容易控制水質的方式,一定是低密度養殖,觀賞魚的數量不在多,而在少,在於精,精挑細選,切記盲目貪多。
魚缸的濾材和水泵等,包括了濾棉,都不在多,而在精,在於適合為上。
昨天還有一位魚友,問我,魚缸內是否再需要添加生化棉啦?
我一看三個過濾倉,兩格全是濾棉,還在詢問是否要生化棉?
其實,這些濾棉已經多了,都是些髒污納垢的場所,這個水質可能即使看起來很清澈,未必代表毒素不高啊,這些都是新魚友們過猶不及的思維和操作手法。
只要是觀賞魚的密度降下來,事實上,濾棉和濾材都不必太多。
唯一要多的,就是飼養水體和足夠量的水源準備,甚至於一個可以治療魚病的隔離缸。
如果能把這些問題徹底解決掉,吃透了,觀賞魚就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難以飼養了,我們說死魚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能把大部分觀賞魚養好、養活,絕對不是什麼難事。
難點其實在於人性、人心,在於我們忽視了三者之間的聯繫,總去盯著某一個理論、某一個問題,在那裏大動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