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到底好不好?
不同的研究方向,對午睡做出了不同的評價。
神經科學:規律午睡預防癡呆
夜間睡眠紊亂、認知能力下降,已被證實與癡呆風險增加高度相關。
不過,午睡與老年人認知障礙之間的關係則存在爭議。
2012年一項以人口為基礎的長期研究表明(包括65歲以上無認知障礙的老年人),日間小睡的人,2年、10年後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較小。
今年1月,學者發表在BMJ子刊上的研究表明:規律午睡與提高思維敏捷性相關。
研究人員按有無午睡習慣,將夜間睡眠時間均在6.5小時左右的健康老年人分為兩組,分別進行認知評估。
規律午睡組的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MSE,是癡呆篩查的首選量表)測試得分明顯高於非午睡組。另外在語言流暢性、位置意識、記憶等細分項上,規律午睡組表現也更好。[1]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不過,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背後的原因與機制還不清楚,需要進一步深入地研究。
內分泌學:午睡增加糖尿病風險
與午睡時長有關
2017年的一項觀察性研究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發現:
🔻 每天午睡大於1小時,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31%
🔻 每天午睡小於1小時,與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沒有相關性[2]
與性別有關
2021年,一項覆蓋超5萬人(30-79歲)的前瞻性研究則發現,除絕經前女性外,成年人習慣性白天午睡與糖尿病風險呈正相關。
在調整了社會人口狀況、生活行為方式、BMI、腰圍、打鼾等因素後,與白天沒有午睡習慣的人相比,有午睡習慣的人糖尿病風險增加39%,其中:
🔻 有午睡習慣的男性增加45%
🔻 有午睡習慣的女性增加30%(絕經前13%,絕經後41%)[3]
睡還是不睡?
看完這幾項研究結論,可能很多朋友會糾結以後還要不要午睡。
以上研究都是一些回顧性、觀察性的研究,只是發現午睡跟預防癡呆、糖尿病風險增加間存在相關性,但具體的機制原理還不清楚。
而且,也有研究指出,跟健康的同齡人相比,超重、肥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抑鬱症或焦慮症的人,有午睡習慣的可能性更大。[1]
所以,就此確認午睡會促進糖尿病的發病還為時過早,也有可能是本身健康狀況不佳,才需要午睡。
要我說
習慣午睡的、平時缺覺的繼續睡,只是別睡太久,20-30分鐘比較好。
沒有午睡習慣的也不用硬睡,如果夜晚睡眠質量有問題的朋友中午也別睡了。
一切以自己的精神狀態為準。
你有午睡的習慣嗎?睡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