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吃完就餓的人,我勸你先篩查「血糖」

比起“不餓卻總想吃東西”,剛吃完就餓的現象更值得引起警惕。

一些人將它歸結為消化速度快、沒吃飽,但你可能沒意識到,糖尿病正在用這種方式提醒身體。

今天是世界糖尿病日,提醒你有一種餓可能是糖尿病,並推薦對血糖友好的飲食法。

吃完就餓,糖尿病的主要症狀

在內分泌科醫生眼中,剛吃完飯不久就餓了是一種需要關注的現象,因為極度飢餓感可能是糖尿病的主要症狀。

具體表現為餐後總餓或半夜餓醒,這是由於糖尿病患者與普通人的胰島功能分泌不同。

  • 正常人:胰島素分泌在開始進餐後15分鐘會有一個小高峰,進餐後1小時達到最高峰;
  •  
  •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初患糖尿病的患者,胰島分泌功能雖然尚未出現嚴重問題,但會有胰島素分泌高峰延遲,可能從餐後1小時延遲到2小時,導致進餐時血糖升高,吃完後血糖偏低。

不合時宜的胰島素分泌,就會讓糖尿病患者產生飢餓感或低血糖反應。

2021年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的研究,揭示了血糖控制食慾的全過程。

實驗數據顯示,在進食相同的情況下,血糖快速下降的人飢餓感增加9%,吃下一餐的時間提早約24分鐘。這足以看出,血糖水平大跌的人,會比其他人飢餓感更強。

剛吃完就餓,分生理和病理原因

當血糖降到一定值,人就會出現飢餓感。餐後出現飢餓感,要分兩種情況看待:

攝入能量不足

主食沒吃夠

減肥人士將主食減量或乾脆省掉,導致能量不足。

攝入食物飽腹感弱

餅乾、膨化食品等蛋白質、膳食纖維含量少,胃排空速度太快,無法帶來飽腹感。

體力活動量太大

體力活動量增加等原因引起。

身體代謝異常

壓力大或睡眠不足

短期內壓力增大,大腦活動需要充足的血液葡萄糖供應;

睡眠不足導致食慾控制發生紊亂,飢餓素分泌增加,都容易使人感到飢餓。

糖代謝和胰島素分泌異常

胰島素在機體外周和中樞神經具有不同作用。降血糖在外周對食慾有促進作用,而對中樞神經起抑制食慾的作用,以避免吃得過飽。


對於存在胰島素抵抗的肥胖人群和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對中樞神經的食慾抑製作用減弱,造成飢餓感增強。


研究指出,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比未患糖尿病的人更容易餓,食物成癮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6.6倍。

胰島功能紊亂

糖尿病前期由於餐後胰島功能紊亂、胰島素水平不恰當升高,此時血糖已經下降,造成下次餐前的飢餓感明顯,甚至出現心慌、手抖等低血糖反應。

飢餓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為什麼餓,如果排除攝入熱量不足等因素,就要懷疑自己是否存在病理性飢餓問題,特別是40歲以上、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建議去醫院做葡萄糖耐量測試,不僅要測量血糖水平變化,還要測一下餐前和餐後1~3小時胰島素分泌情況。

飢餓感來臨前,血糖如何變化?

進食後,血糖是一條波動的曲線,其中包含幾個變化節點:

  • 血糖峰值:如果將餐前空腹血糖水平看作“0”,吃了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後,血糖水平會先上升,最高峰數據被稱為血糖峰值,此過程中血糖數據均為正數。 
  • 血糖谷值:一段時間後,在胰島素作用下,血糖開始下降,可能在餐後幾小時內出現血糖最低值。 
  • 血糖窪地:如果谷值的血糖數據低於進餐前的空腹值,則為負數,被稱為“血糖窪地”。

是否出現血糖窪地與血糖控制能力有關,健康人的血糖谷值常出現在餐後150~210分鐘(進餐第一口算起),部分人會出現小的血糖窪地,特別是午餐開始後2小時。

  • 血糖控制能力良好的人:即便餐後4~6個小時,血糖值也不會比空腹時明顯降低; 
  • 血糖控制能力弱的人:餐後血糖會先出現較大高峰,然後提前下降到餐前水平以下,出現較低的血糖谷值,帶來飢餓感、疲勞感等; 
  •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能力更差,如果胰島素、降糖藥使用不當,極易出現高低血糖交替情況,經常感到飢餓。 
  • 並且可能餐後3小時也無法回歸正常,易在下一餐前發生低血糖,建議在兩餐之間加點餐。

一套對血糖友好的“飲食法”

要想緩解餐後飢餓的情況,建議大家在飲食上做以下調整:

! 正餐避免高熱量、高膽固醇食物

建議攝入高飽腹感、升血糖速度較慢的食物,即高蛋白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雜糧飯、乳製品等。

! 調整進食順序

先吃菜,有一定飽腹感,再吃主食,以防血糖上升太快。

! 緩慢進食、少食多餐

注意是在進食總量不變的基礎上,增加進餐次數,這樣可以有效改善餐後2小時血糖,並預防下一餐前飢餓,減少血糖波動。

! 藥物輔助治療

對於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減低者,阿卡波糖能延緩胃排空、減少葡萄糖對於胰島素的過度刺激,同時增加飽腹感,緩解餐後的飢餓感。

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官網,列舉幾類對糖尿病患者友好的食物:

種類代表食物營養素
豆類四季豆、紅豆、芸豆、黑豆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
深色綠葉蔬菜菠菜、莧菜、葉生菜和羽衣甘藍鐵、鈣、鉀等礦物質及多種維生素
柑橘類水果葡萄柚、橙子、檸檬和酸橙維生素C、葉酸和鉀
漿果類水果藍莓、草莓維生素C、維生素K、錳、鉀
番茄生吃、熟吃或做成醬維生素C、維生素E和鉀
深海魚三文魚、鯡魚、沙丁魚、鯖魚、鱒魚和長鰭金槍魚歐米伽3脂肪酸
堅果榛子、開心果、核桃健康脂肪
全穀物全燕麥、藜麥鎂、B族維生素、鉻、鐵和葉酸
奶製品牛奶、酸奶維生素D

需要注意的是,奶製品盡量選購脂肪和添加糖較少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