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這隻小貓咪的臉,你猜猜牠的性別是啥?
再看看牠的身體…
在不直接觀察貓咪“隱私部位”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是通過貓咪的臉和體型來判斷貓咪的性別…
這真的準確嗎?
公貓一定比母貓體格更大嗎?
還是一種錯覺呢?
內容目錄
不是錯覺:公貓真的比母貓大
研究人員在統計了各項數據後發現,公貓在這些方面都要比母貓大/重:
骨架
首先從骨架來說,公貓的骨架就比母貓更大。
巴西教科文組織的一個研究小組通過分析18隻貓咪(10隻公+8隻母)的步態,發現公貓的步幅比母貓更大。
研究人員推測是公貓的前肢和後肢都更長,骨架更大,所以走路時的步幅更大。
寬度
從寬度來說,公貓除了臉盤子更寬外,體型也會更寬一點…
2015年,日本獸醫生命科學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在日本各地的18家動物醫院對貓的體型進行了BCS評估(5分制)。
其中
母貓的平均體型為3.34,
公貓的平均體型為3.73。
所以從肉眼來看,公貓的橫向視覺效果是比母貓看起來更寬的。
重量
並且從體重來看,公貓也是普遍比母貓更重的。
從18家動物醫院提供的數據來看:
母貓的平均體重為3.52kg(共有89隻母貓);
公貓的平均體重為4.91kg(共有101隻公貓)。
這個數據僅限於室內生活的貓咪。
平均來說,公貓要比母貓重百分之四十左右…
所以,從骨架、寬度、重量看,公貓確實是會比母貓體型更大的。
是什麼因素導致公貓會比母貓更大呢?
為啥公貓體格比母貓大?
同一物種的不同性別表徵存在差異,差異可能包括第二性徵、大小、體重、顏色等等,這種差異被稱為性別二態性。
但事實上,在動物界,很多動物都是雌性體型>雄性,比如魚類等…
因為魚類屬於卵生動物,雌性個體越大,能孕育的卵更多,越有利於繁衍。
但在哺乳動物中,卻大部分都是雄性體型>雌性,這是為什麼呢?
▌性選擇
一個公認的解釋是,哺乳動物的性別二態性是由雄性內部性選擇進化而來的。
在哺乳動物的種群中,很多時候,雄性都需要通過爭奪/打架來確定地位,以便於獲得更多的資源,如食物、繁衍的機會等。
這個時候更大的體型就可以幫助雄性來獲得勝利。
體型大的雄性勝利→成功與雌性交配→繁育幼崽(傳遞基因)。
體型小的雄性失敗→失去繁衍機會→絕後。
所以一代傳一代,雄性體型就會比雌性更大一點。
▌自然選擇
在202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推測,自然選擇可能也是哺乳動物性別大小二態性的驅動因素。
在自然界中,動物們都面臨著獲取食物+面對天敵的情況,所以在有的動物種群中,不同性別的動物會有不同的分工。
雌雄形態不同的動物,可能會更容易獲取不同地形處的食物,更有利於生存。
在貓科動物中,只有獅子是群居,且性別二態性程度比較高,公獅子擁有茂密的鬃毛,而母獅子沒有。
大多數貓科動物的性別二態性程度都比較低,從外表上比較難分辨牠們的性別,差異比較小。
所以以上的推論只有第一點適用於貓咪,即因為性選擇造成了公母貓的體型差異。
除了這一點外,還有激素的差異的影響…
馬林加州立大學研究人員通過採集18隻貓咪從5個月大到15個月的數據,模擬的貓咪生長曲線以及貓咪的可代謝能量攝入量曲線時發現:
公貓從小貓時期的可代謝能量攝入量更高,能量需求也比母貓更高,並且這種差異在成年後仍然存在。
研究人員推測是因為激素的影響,雌激素影響了母貓的食物攝入,能量消耗,脂肪分佈等。
所以在同品種的情況下,公貓的體型、體重普遍就是比母貓更大、更重。
就像成年的中華田園貓,母貓可能只有8斤,而公貓可能有11斤左右…
我們不能僅僅通過體重來判斷貓咪是否偏瘦/超重,更科學地是通過BCS體型評估來觀察貓咪的體型進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