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力”是否越強越好?如何加強、優化免疫系統?

一、民眾對營養與免疫的關注升溫

近兩年,出於預防和抵抗某些疾病風險,大家對人體免疫力更多了關注。經常有人問起關於營養和免疫力的話題:

  • 什麼能增強免疫力?我去買點吃吃?
  • 我很瘦,免疫力差,用什麼營養營養?
  • 我有慢性疾病,想減少風險,吃點什麼能增強體質?
  • ……

二、針對外源性病原微生物風險,身體免疫應關注哪些重點?

什麼是“免疫力”呢?它是身體保護“自我”,抵禦“非我”的能力。

每個身體都有一整套“免疫系統”在時刻運轉,調適和維持身體的免疫功能。

這個“免疫系統”,相當於人體的“防禦部隊”。

人體“免疫系統”,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

1. 免疫器官

①中樞免疫器官

骨髓(免疫細胞的“兵工廠”);胸腺(免疫士兵的“訓練場”)。

②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結(免疫士兵的“戰場”)。感染時,入侵微生物(細菌和病毒)和免疫細胞聚集,淋巴結腫大,通過過濾淋巴液清除廢物和有害物質;脾臟(血液倉庫)。負責過濾血液的器官,如去除死亡的血細胞,吞噬病毒和細菌。

③黏膜和皮膚:重要的局部免疫應答區域。

④區域免疫器官:肝臟、腸道、肺臟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肝臟”是體內最大的消化器官之一,也是人體最大的代謝器官;“腸道”人體的消化器官,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肺臟”是人體的呼吸器官,也是重要的造血器官。

2. 免疫細胞

免疫細胞俗稱“白細胞”,是身體的免疫士兵,主要包括兩種:

  • 吞噬細胞(吞噬清理敵人);
  • 淋巴細胞(幫助身體記憶和快速識別以前的入侵者)。主要包括: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

3. 免疫分子

包括:抗體、補體、細胞因子等。

二、免疫系統怎樣發揮作用?

免疫系統通過免疫應答的“作戰方式”清除“非我”成分,保證身體健康。免疫應答分為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應答,身體免疫系統同時依靠這兩種作戰方式形成“身體三道防線”完成防禦任務。

①固有免疫(非特異性免疫):生來就有,可即時應答所有病原體,作用弱,無特異性。構成人體免疫系統前兩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皮膚和黏膜(阻止外界病原微生物進入身體)。

第二道防線:體內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消滅進入身體的病原微生物)。

②適應性免疫(特異性免疫):後天獲得,可通過注射疫苗、接觸病原微生物、患過某種疾病而獲得的特定免疫力,如:水痘、百白破等。此種免疫可針對某特定的病原體遲發性應答,作用強,有特異性。構成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三道防線。

第三道防線: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借助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組成。疾病的預防和自愈,都需身體免疫系統有效作用。

三. “免疫力”是否越強越好?

答案並非絕對,有時,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出錯或有缺陷。在以下情況或者風險時,對於“增強免疫”要謹慎。

1. 排斥反應。免疫系統行動總原則是保護“自我”、抵禦“非我”,也就是說,只要是外來的都認為是敵人,設法消滅。也隨之帶來一些麻煩。如:急需輸血時,輸入血型須與身體一致,否則會出現溶血反應;器官移植,把移植來的有益器官當作“非我”抵禦,出現排異,導致移植失敗。

2. 自身免疫病。 當免疫系統將身體“自我”當作“非我”進行抵禦時,導致自身免疫應答引起組織損傷。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3. 超敏反應(俗稱“過敏”)。 表現為異常的、過高的免疫應答。即對原本無害的抗原(如食物)啟動強烈的免疫應答,造成身體組織細胞的損害。

4. 免疫缺陷病。 免疫系統的一個或多個組分不起作用。

四. 如何加強營養,優化免疫狀態?

保證合理膳食,合適的營養素攝入,滿足身體健康需求。

免疫相關的組織和器官發育的影響因素,都將影響人體免疫力。營養是維持生命活動及健康的物質基礎,也是影響免疫力的關鍵因素。

1. 蛋白質(氮源)

蛋白質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佔人體細胞中固體成分的70%。免疫系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運行中的修復、代謝和合成,離不開蛋白質和氮源(包括:蛋白質、肽、氨基酸)。

優質蛋白質就是其所含有的各種氨基酸種類和比值更接近於人體內的蛋白質氨基酸組成,易於被人體消化吸收。優質蛋白質,包括:蛋、乳、畜肉、禽肉、和魚蝦等水產類的蛋白質,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高分解代謝,需要量增加的特殊生理狀態,要適當增加優質蛋白質攝入。對於健康人,大豆及豆製品也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

2. 維生素

維生素是人體生命活動過程中必需的一類有機化合物,在免疫反應的各個階段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維生素存在於天然食物中,人體一般不能合成,必須由食物和攝入供給,可分為脂溶性(維生素A、D、E、K)和水溶性(B族維生素、維生素C)兩類。

維生素A——免疫力第一道防線的“守護神”

維生素A是一類含有視黃醇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的總稱,具有維持正常視覺、促進上皮組織增殖分化和促進兒童生長發育等功能。其參與人體免疫系統成熟的全過程,能夠改善細胞膜的穩定性,維持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是免疫力第一道防線的“守護神”。

我國成人維生素A的推薦攝入量為男性800μgRAE/d、女性700μgRAE/d。根據以往的國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結果顯示,我們維生素A的攝入量普遍不足。

食物的來源,包括:肝臟、蛋黃等。蔬菜水果當中所含的類胡蘿蔔素,可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尤其是深綠色和紅黃色的蔬菜。

B族維生素——“輔助”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

B族維生素是參與人體三大營養素新陳代謝的重要輔酶,是維持人體正常機能必不可少的水溶性維生素。B族維生素能介導免疫調節,輔助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尤其如維生素B6、維生素B12、葉酸等。

維生素B1和B6在肉類、蔬菜、穀物、豆類中含量豐富。維生素B2在食物中分佈較廣,動物性食物中含量相對較高,特別是肝、腎、蛋類、牛奶等。維生素B12絕大部分來自肉類(如魚類、動物內臟類、蛋類、奶類等),素食者容易缺乏。

維生素C——增強免疫功能的“頭號幫手”

維生素C能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促進傷口癒合等,通過支持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反應中的各種細胞功能,有助於免疫防禦。

中國成年居民維生素C的推薦攝入量為100mg/d。維生素C的主要食物來源是新鮮蔬菜和水果,比如西蘭花、辣椒、白菜和刺梨、獼猴桃、草莓等。

維生素D——免疫力的調節劑

維生素D又稱抗佝僂病維生素。其主要作用是調節鈣、磷代謝,促進腸內鈣磷吸收和骨質鈣化,維持血鈣和血磷的平衡。維生素D受體廣泛存在於免疫細胞,故其能參與多種免疫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另外,維生素D既能增強先天性免疫應答,又能抑制獲得性免疫系統,從而起到調節免疫應答的作用。

中國成年居民維生素D的推薦攝入量為10 μg/d。動物類食物(肝臟、蛋類、奶製品等)、富含脂肪的魚類,是維生素D的良好來源。

維生素E——抗脂質過氧化的第一道防線

維生素E能保護細胞和細胞內部結構完整,防止某些酶和細胞內部成分遭到破壞。

3. 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在人體內有著重要的生理功能,它們大多通過參與身體核酸及酶的形成和能量代謝,維持免疫細胞的完整性,對身體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均有一定影響。

一方面,鐵、硒、鋅、銅元素不僅有助於抗體的形成,而且能促進淋巴細胞的增殖和活化,對維持免疫力有一定的作用。

另一方面,免疫應答過程中會產生自由基,鐵、鋅、硒、銅作為酶的組成,通過酶促反應來發揮抗氧化作用。礦物元素缺乏會產生某些疾病,人在疾病狀態下食慾會受到影響,從而影響到食物的消化、吸收、代謝及生長發育,進而會間接影響免疫系統。

植物因子:如菌菇的多醣類等。但要注意把握適應症。

健康提示:

有人說:營養很簡單,就是七大類營養素。有人說:營養很複雜,這麼多營養素。這麼多營養物質,到底哪個好?用多少量?用多少比例?用到什麼時候?

免疫力,本來就是相關方面良好狀態的綜合能力體現。必要的時候,可以找專業的臨床營養(醫)師,擅長免疫調節的醫師,和相關疾病的專科醫師,作綜合評價,制訂綜合方案,促進身體處於更加健康的狀態。

五、展望

如果合適有效的免疫調節產品,將是很多人的福音。也期待有誌之士,和相關團隊,針對不同的對象,不同狀態,設計開發免疫調節的產品。

大家的目標,是“防病,促健康”。因此,產品的質量和安全非常的重要。重視健康,俗話說“提升健商”,並不等同於從眾和盲目,而應注意“理性、合理、合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