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原因、症狀、治療預防|十個人裡就有一個有,怎麼回事怎麼辦?

偏頭痛是一種讓人十分頭痛的病。

如果你認為:「偏頭痛不就是半邊頭疼嗎?吃點止疼藥不就好了。」

那你就錯了。

絕不止“頭疼”那麼簡單

實際上,偏頭痛更像是一類臨床症狀的總和,頭痛只是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症狀。其它還包括視力缺失、噁心嘔吐、頸部僵硬、人格變化和認知損害……

這麼多症狀加在一起,難怪不少患者形容:“每次一發作,這一天基本就廢了。”

這一點也不誇張。據柳葉刀2021 年發布的文章,偏頭痛是全球範圍內致殘的第二大原因[1]。就失能生存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而言,2016 年,偏頭痛在全球所有疾病中位列第二,甚至超過腦梗、阿爾茲海默症和腦炎[2]

在我國,每10 個人當中,就有至少1 個患有偏頭痛。在30-39 歲的青壯年中,女性的發病率幾乎是男性的四倍[1],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受激素波動影響,有的偏頭痛還和月經週期有關,對正值盛年的女性傷害尤甚。

除了月經週期,偏頭痛還可能被飢餓、某些食物、勞累、天氣變化等因素誘發。患者甚至會對光線敏感——曾經有報導,為了避免發作,有患者在裝滿遮光窗簾的黑暗環境中度過了十幾個月。

許多名人,包括籃球明星韋德、說唱歌手侃爺,以及《老友記》中菲比的扮演者麗莎·庫卓,都是偏頭痛患者。國外甚至有專門關於偏頭痛的網站,收集各種對抗偏頭痛的故事,以此來鼓勵患者群體。

任何事情一旦要靠意識形態取勝,就不是一般的問題了。懂的都懂。

到底什麼樣的頭痛可以被稱為“偏頭痛”呢?

患者形容的偏頭痛,常常表現為難以忍受的、非常嚴重的、頭面部一跳一跳的疼痛。

疼痛往往從一側頭部的前部或後部開始,可以傳導到頸部甚至對側。可伴有噁心、嘔吐、出汗、畏光畏聲的表現,症狀持續4-72 小時不等。

根據頭痛發作前是否有“先兆“,偏頭痛被分為無先兆偏頭痛先兆偏頭痛兩種。

所謂先兆,可以理解為頭痛發作的“前戲”,在疼痛出現前,這些固定症狀會先一步表現出來,有時會伴隨疼痛一直持續。

常見的先兆包括眼前出現閃光性暗點、某個區域的視力喪失、視野變形、口齒不清、畏光、單側麻木無力等。

在臨床上,偏頭痛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和體格檢查。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第3 版(ICHD-3)列出了偏頭痛的診斷標準[3]

如果你覺得以上診斷標準看起來太複雜,美國頭痛協會(American Headache Society)給出了三張表格[4]作為指引,有助於簡單(且不粗暴)地判斷是否存在偏頭痛:

除了無先兆偏頭痛和先兆偏頭痛,如果每個月頭痛天數達到一定時長,且持續3 個月以上,就可以診斷為慢性偏頭痛

得了偏頭痛怎麼辦?不吃藥可以嗎?

一、藥物治療[5] [9]

任何藥物都不應該濫用,止疼藥也一樣。

但對偏頭痛患者來說,疼痛本身所帶來的一系列身體反應和社會影響,比起藥物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前者的危害要大得多。因此,無論是在偏頭痛發作的急性期,還是作為預防,藥物治療是非常有必要的

  1. 急性期治療

對於輕至中度偏頭痛,如果不伴嘔吐,通常首先嘗試非阿片類口服鎮痛藥(例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或複方鎮痛藥。如果效果不佳,可以聯合使用NSAID(布洛芬)與曲坦類藥物。

對於中至重度偏頭痛,口服“偏頭痛特異性藥物”是一線療法。所謂特異性藥物,包括曲坦類藥物(例如舒馬普坦和佐米曲普坦),以及舒馬普坦- 萘普生復方製劑。

對於偏頭痛持續狀態,也就是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偏頭痛發作持續時間超過72 小時,可能還需要聯合其他藥物治療。

除了止痛,任何時候如果伴發嚴重噁心或嘔吐時,可以給予止吐藥(如甲氧氯普胺)以及靜脈營養支持治療。

此外不少新藥也顯現出良好的表現。例如CGRP 受體拮抗劑和5-HT1F 受體激動劑類藥物,都有被FDA 批准的藥品。

總之,作為主要治療手段,藥物治療偏頭痛可選的方案還是很多的,一種不行就換一種試試。並且,在疼痛發作時,藥物用得越早效果越好哦。

需要注意的是,同樣的止痛藥,相比其它疼痛,用在偏頭痛上的劑量往往更大,很多時候也存在超說明書用藥的現象。因此,具體怎麼用藥,一定不要自己琢磨或者只看說明書,而是應該和專業的醫生、藥師討論。

  1. 預防性用藥

對於偏頭痛反復發作的人群,可能需要預防性用藥。包括一些降壓藥、抗抑鬱藥、抗癲癇藥,都有可能被“跨界”用於預防偏頭痛發作。

可以看出,很多用藥可能是超過說明書範圍的。因此還是那句話,不要自己琢磨或者只看說明書,而是應該和專業的醫生、藥師討論

二、非藥物治療[6] [9]

偏頭痛的非藥物治療包括神經調節、外周神經阻滯、生物行為療法、針灸等,可以作為藥物治療的輔助手段。

僅有少量證據表明這些治療可能有效。因此,對於存在嚴重不良反應或其它藥物禁忌症的患者,試一試是可以的。但這類人群畢竟是少數,對大多數人來說,選擇合適的藥物才是正道。

三、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簡單講就是人生三聯——你是誰,你在哪,你要幹什麼。

例如,患者可以堅持寫“偏頭痛日記”,記錄每次偏頭痛發作時,以及發作前自己吃了什麼和做了什麼,以便找出需要避免的飲食或行為。當然也可記錄用藥情況及藥物的效果怎麼樣。

我有一位昆明的患者,通過寫日記,發現每年冬天海鷗飛到昆明來過冬時,他會頻繁發作偏頭痛。最終確認戶外觀賞海鷗時,長時間的日曬是導致發作的重要誘因。於是減少日曬時間、外出佩戴墨鏡和遮光帽就成為他過冬的標配。

類似的例子還有一些,比如有人發現喝咖啡可以減輕偏頭痛,於是就成了咖啡愛好者;有人則正好相反,於是選擇遠離咖啡;有人發現健身時的“硬拉”動作可以引發偏頭痛,於是就選擇其它造型……總之,自己先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幫助自己。

偏頭痛可以治愈嗎?會有後遺症嗎?

目前認為偏頭痛是無法治癒的。它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一種慢性病,可以被很好的控制,但無法根除。

好消息在於,偏頭痛的好發人群為30+歲的青壯年,隨著年齡增加,發作會逐漸緩解。有時苦中作樂,也可以這樣安慰自己:發作是因為還算年輕(含淚)……

關於偏頭痛是否會引發更嚴重的問題,一直是研究的熱點。通常,如果偏頭痛和另一種或多種慢性疾病同時發生的概率高於普通人群,我們就認為這些疾病可能是偏頭痛的並發症。

從這個角度出發,偏頭痛的常見合併症包括[5] [7] [8]焦慮和抑鬱、睡眠障礙、癲癇、腦梗死、多發性硬化症(MS)等。

注意,雖然偏頭痛會與這些情況共存,但並不代表偏頭痛患者一定會患上這些疾病中的一種,也不能說是因為偏頭痛導致了這些疾病。畢竟,相關性不代表因果性。

總結

總之,無論是站在患者還是醫生的角度,偏頭痛都不是一種普通的頭痛。

和所有的慢性病一樣,在對抗偏頭痛的路上,醫患雙方都需要具備這樣的意識:

我們有很多方法減輕痛苦(be better)

我們可以與疾病一起共存(together)

我們會一直努力下去(forever)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