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腰痛為什麼老不好?可能連病因都沒找到

生活中,常常會聽到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抱怨腰痛。

但你是不是也跟小康妹兒一樣,覺得扭一扭、按一按就好了,腰痛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錯了錯了!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前不久,「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骨科/脊柱外科主任「馮大雄教授」,帶來“腰痛難耐!怎麼治最靠譜?”主題科普,幫助大家深度了解腰痛相關知識。

全球致殘首因——腰痛

馮大雄教授介紹,醫學上通常將第十二肋緣以下、臀皺以上、腰椎兩旁區域的疼痛,統稱為“腰痛”

它是多種疾病均可呈現的一種常見臨床症狀,而並非是一種臨床疾病或診斷。

據了解,70%~80% 的人群在其一生中,曾經或正在或將要遭受腰痛,其發生率僅次於感冒。

馮大雄教授也表示,在脊柱外科日常的門診工作中,80%的患者都是因“腰痛”而就診。

除了發生率高,它的危害也不容小覷。

數據顯示,腰痛是全球生產力損失的首要原因,也是126個國家健康壽命損失的頭號殺手,全球致殘首因。

馮大雄教授表示,從社會經濟學的角度來說,腰痛是人們生活中花費(直接的、間接的及無形的)最高的小病,已成為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

尤其是慢性腰痛,不僅降低了生活質量,影響社會生活與職業的選擇,降低勞動能力,還增加了個人的健康耗費與社會負擔。

腰痛的這5種原因,你中招了嗎?

國際上,一般把腰痛分為急性腰痛和亞急性腰痛。

① 急性腰痛:疼痛時間不超過6週,通常是非特異性腰痛,僅10~20%具有明確的病理解剖原因。

② 亞急性腰痛:持續時間在6周至3月內,其原因往往是難以發現的。

馮大雄教授介紹,90%急性與亞急性腰痛,一般針對病因或對症治療,在2~3月內,症狀緩解與消失。

約5%的腰痛患者發展為慢性腰痛,持續時間長達3月以上,治療的重點在於早期明確原因,防止轉變成慢性腰痛。

對脊柱疾病而言,常見的有以下5種情況:

第一種:椎間盤源性腰痛

久坐、久站,軀體前傾、前屈,負重後,特別是彎腰工作後,腰痛加重,並有腰部“斷裂感”,不能伸直感,但很快減輕。

第二種: 腰椎退變(即老化)

久坐、久站、彎腰工作後 出現腰痛;受涼、受冷、受濕、過度疲勞後 加重;

對熱敷、理療、按摩、針灸及非甾體類消炎鎮痛有效,但反復發作

第三種: 精神源性腰痛

患者的腰痛,逐漸演變為與初發的原因不相關、性質不同的腰痛,對任何治療產生抵抗(無效)。

患者精神不佳、性格不陽光,表現出抑鬱、焦慮的心境;在對待工作、生活壓力或情感的挫折時,表現出病態行為,如:

① 誇大症狀而掩飾自身的問題;

② 把腰痛與生活、工作中的瑣事或與曾經的小傷聯繫起來;

③ 醫生問到哪裡,病人就會感覺哪裡不適;

④ 表現出多處不適,具有多個壓痛點,或遊走性壓痛點;

⑤ 總認為自己的腰痛程度重、不被理解,或總認為自己是個“病秧子”。

馮大雄教授表示,焦慮與抑鬱 是此類慢性腰痛最危險的因素,也是導致殘廢的主要原因。

對這類患者需要與心身醫學的醫師一起,對患者全面而詳細的身體與心理的評估,才能得出明確的診斷。

第四種:骨質疏鬆引起

老年患者,特別是老年女性,多由骨質疏鬆引起腰痛。

第五種:疾病導致

由腰椎結核、化膿性脊椎炎、腰椎滑脫、脊柱的原發或轉移性腫瘤、脊髓或馬尾腫瘤所致。

這類腰椎疾病,起病隱匿,腰痛逐漸加重。早期的腰椎照片,乃至CT均不能明確診斷,要在發病6~8週後,甚至3月後才有典型的影像表現,最後再做核磁共振才能確診。

當腰痛出現這4種情況應引起高度重視!

單對脊柱而言,腰椎的很多疾病有其相應的臨床特點,但患者自身很難判斷病因。

因此,如果出現:

持續時間長(特別是大於3月)、症狀逐漸加重,藥物治療無效。

持續時間長,伴有發熱、盜汗、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進行性衰弱,不能站立。

伴下肢單側或雙側疼痛、麻木、無力,伴或不伴會陰區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礙。

既往有乳腺癌、肺癌、直腸癌、甲狀腺癌等病史,近期不明原因的腰痛者。

應引起高度重視,及時看脊柱專科醫師。

專家提醒:腰痛診療,別亂花冤枉錢!

“病沒搞清楚,檢查已花幾大千。”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遭遇?

馮大雄教授表示,腰痛就診花銷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4點:

腰痛本身的原因複雜

1993年由WHO統計,腰痛至少是18種疾病共具有的症狀。

或因患者描述不清,醫生不得不借助必要的檢查手段,以明確病因。

患者就診時症狀嚴重,家屬著急

有些患者來就診的時候,腰痛就很重,甚至不能站立,患者和家屬著急,主動要求做CT、核磁共振、骨掃描等高值檢查,不聽從醫生的解釋和意見。

醫生缺乏腰痛相關的診治經驗

沒有履行基本的仔細詢問病史,詳細查體,盲目借助昂貴的影像檢查方法來診斷。

部分醫生及醫院,追求經濟利益

不管患者同意與否,直接就做全身CT、或全脊柱核磁共振、腹部B超等,這樣既不能明確診斷,又造成醫療資源的耗費。

因此,腰痛就診花銷高,既有疾病本身的原因,也有患者的因素,更有醫生的責任。

所以說,找准病因、因病施治、對症下藥才是腰痛治療的正“道”。

在腰痛的診治過程中,患者應與醫生保持良好的依從性。

告訴醫生:腰痛開始的時間、性質、強度,部位、加重與減輕的因素、年齡職業等,是否具有外傷史、既往是否有長期服用激素、是否發生過相似的腰痛以及對治療的反應情況。

對於慢性腰痛患者,醫生也應對患者生活、工作、性格等心理狀態、精神狀態作全面評估,必要時請心身醫學科醫生一同評估。

那麼,五花八門的民間療法靠譜嗎?

目前街坊、民間湧現出多種腰痛的治療方法,可謂是五花八門。

但這些方法靠譜嗎?文章最後,就請馮大雄教授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小針刀

實際上沒有科學性,常導致局部感染,甚至導致化膿性脊椎炎;若有療效的話,多是在小針刀施治過程中,使用了局麻藥加激素。

整骨療法、調經療法、脊柱梳理

其實就是按摩或推拿。對於這些方法,從實際的效果上看,不反對。

艾灸療法

更多在於其熱敷的作用等。

“倒著走”

生命的進化多是向前看、向前走,因此沒有科學性。如果有作用的話,其實是鍛煉的功效。

另外,“倒著走”可導致意外受傷,對於老年患者,在這方面尤其需要注意。

針灸治療慢性疼痛

國內外均有一定的認可,也進行了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認為有效。

但是腰痛的病因很多,不是任何一種腰痛針灸都是有效的,況且這也需要“專業的事,專業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