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主食」能減肥?戒澱粉要小心這5個壞處!

「不吃主食」戒澱粉、控制熱量的方法都能減肥。 

但你可能面臨低血糖、焦躁易怒、便秘、姨媽出走。

如果增加肉的攝入,會增加肝腎及消化系統的負擔,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每天吃不少於250g澱粉類主食比較合適,最少不要低於150g。

可以多吃些薯類、雜糧、全穀物當主食。

不吃主食、戒澱粉能減肥? 

很多人不吃主食是為了減肥。

如果只是削減主食,而不增加其他食物的攝入,那也確實是能瘦的。

畢竟你吃進去的總熱量減少了 

但這種方法的缺點也很明顯——餓,從而難以堅持。

短期內減掉的都是水分和肌肉,一旦堅持不下去很容易反彈  即便你通過吃很多膳食纖維、蛋白質來增加飽腹感,也很可能出現一些問題。 

包括像是生酮飲食,目前確實有研究證明,如果體重特別大,這種方法有助於在短期內減少體重,但關於長期減重效果和健康影響都是要打一個問號的。

可能有這5個壞處 

長期不吃主食,或者主食吃得不夠,營養上會存在能量和碳水化合物的不足。 

雖然很多食物最終都可以分解葡萄糖並供能,但還是碳水化合物分解成葡萄糖的速度比較快。

因此限制碳水化合物,短期之內的副作用就是你會感受到缺少能量,而且非常疲憊

低血糖

如果你是一個腦力工作者,很可能會注意力不集中、頭暈、乏力,還容易感到焦慮和心悸。

因為大腦是非常依賴葡萄糖供能的,在碳水不夠血糖較低的情況下,就很難進行高強度的腦力工作。 

長期碳水化合物供給不足,除了可能導致低血糖之外,機體為了滿足自身對於葡萄糖的需要,還會動用體內的蛋白質和脂肪來供能,會出現酮血、酮尿、身體組織蛋白質消耗等問題。 

焦慮易怒

 而且攝入碳水化合物升高血糖會影響到你大腦中的5-羥色胺的釋放,而5-羥色胺的釋放可以讓你感到滿足和幸福感。 

低碳水的攝入很容易使得你出現一些輕度的抑鬱狀態,甚至人也更容易憤怒。  

便秘

 碳水化合物類的食物都不吃的人,常常蔬菜、水果吃的也不夠,這容易導致膳食纖維攝入不足,容易出現便秘的問題。

姨媽出走

 如果是女性,可能因為碳水吃得太少面臨月經失調。 正常的月經週期需要一定的能量、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素的支持,一旦長期膳食營養供應不足,特別是能量、蛋白質、鐵等營養素大幅虧空,那麼身體自然會進入“節能模式”,首先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月經、生育等這些“第二梯隊”的功能就可能會暫時關閉。 

增加肉的攝入,增加疾病風險 

還有很多健身的人,為了增肌,蛋白質需求大,但其中有些人又採取了一個碳水攝入極低的飲食模式,這就可能讓好不容易攝入的蛋白質用來供能了,不能高效地被用在長肌肉上。

而且如果通過多吃肉,特別是紅肉來獲得大量的蛋白質,會增加你肝臟和腎臟的負擔,還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同時也不利於腸道的健康

這些健康風險,即使有充足的運動量,可能也很難抵消。 

《柳葉刀》上2018年發布了一篇對15000餘人跟踪了25年的研究,發現飲食中碳水供能低於40%的人死亡率會比碳水供能50-55%的人高20 %,而且碳水吃得越少,死亡風險就越高。[1]

不過,碳水供能和死亡風險的關係整體呈U型曲線,如果碳水攝入過多,同樣會增加死亡風險

研究中,死亡風險最低的碳水供能比是50-55%,建議的碳水供能佔50%-65%,與此也是基本相符的。

 相當於如果你一天攝入2000kcal熱量,1000-1100kcal要來自於碳水化合物,折合成重量差不多是250g,換成具體的食物,就是不少於250g生重的澱粉1類主食

再加上蔬菜、水果、牛奶等食物裡也有一些碳水,你的碳水化合物已經夠了,很多人日常添加糖、甜飲料、甜食中碳水攝入就接近100g了,那主食可以再少吃一點 

一般來說,保證每天150g的澱粉類主食,也可以預防酮症的出現了。

可以參考一下,50g生米煮出來的飯大概是上面一碗這麼多。

主食吃什麼比較好? 

當然,你要是頓頓只吃白米飯或者白粥、麵,還不能每餐都保證瘦肉、雞蛋和蔬菜,確實也比較容易讓血糖快速上升。  

相比之下,玉米、糙米、小米、紫米、薏米、燕麥、藜麥等等保留了麩皮和胚芽的全穀物,是比白米飯更好的選擇,它們含有更多的蛋白質、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和B族維生素,一方面能延緩餐後血糖的上升,另一方面也會讓營養更加均衡。

包括紅豆、綠豆、鷹嘴豆等雜豆,碳水含量也可以達到干重的60-70%,紅豆沙、綠豆沙應該當作主食而不是甜點吃

再像是土豆、紅薯、山藥、芋頭、藕這些“菜”裡,碳水含量也在10-20%之間,遠高於一般蔬菜,也可以算作一部分主食了。相比白米飯,它們的膳食纖維更豐富,還能補充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

想吃健康的主食,操作起來其實也非常簡單。

早餐可以用30g燕麥片泡牛奶,或者用豆漿機打點雜糧漿,再蒸一個玉米或兩個小芋頭。 

午餐點外賣可以點雜糧飯,或者薯類、豆類為主食的沙拉,晚餐用電飯煲定時煮一鍋雜糧飯,回家就能吃上了。

參考資料:(2021.01.14)
[1]  Seidelmann, Sara B et al.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vol. 3,9 (2018): e419-e428. doi:10.1016/S2468 -2667(18)30135-X
[2] Seid, Rosenbaum. Low Carbohydrate and Low-Fat Diets: What We Don’t Know and Why we Should Know It[J]. Nutrients, 2019, 11(11):274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