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身就頭暈?「姿態性低血壓」被很多人忽略了,兩個動作解決!

生活中,你有過這種經歷嗎?躺著或坐著的時間久了,站起來突然頭暈、視物模糊,過幾分鐘後又恢復正常。

根據生活經驗,多數人會把這種不適感歸結為低血糖或貧血。事實上,真正的元兇可能是姿態性低血壓。

起立就頭暈,可能是姿態性低血壓

初始姿態性低血壓,又稱直立性低血壓,屬於體位性低血壓的一種。它是血壓調節異常的表現,人最直接的感受是快速站立後,出現頭暈、眼前發黑等不適。

如何判定自己是姿態性低血壓?站立起15秒內,突然出現的血壓驟降反應,通常收縮壓下降超過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下降超過20毫米汞柱。

姿態性低血壓在各年齡段都可能出現,要分年齡與體質看待:

年輕人

即使確定了這種症狀,也不用過分擔心。

因為姿態性低血壓大部分情況下不是病態表現,少部分繼發於其他疾病,如脊髓疾病、急性傳染病或嚴重感染、內分泌紊亂、慢性營養不良等,也可能單純因為使用了降壓藥或鎮靜藥。

老年人

姿態性低血壓更易在老年群體中高發,特別是合併多種疾病的虛弱老人。

隨年齡增長,老人血管機能下降,下肢肌力減弱,久蹲後起身大多會伴有頭暈眼花、起身困難,因此導致的跌倒、碰傷事件並不少見。

據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出現姿態性低血壓的比例達到15%,75歲以上高達30%~50%。因此,老年人一定要引起重視。

一旦發生姿態性低血壓最好立即平臥,避免跌倒、摔傷。同時,測量血壓、脈搏以幫助診斷。

待身體完全恢復後,可以測量不同體位的血壓和脈搏,以便明確診斷,防止暈厥。

3種低血壓各有偏愛人群

一般血壓低於90/60毫米汞柱就算低血壓,不同類型的低血壓都可能造成頭暈症狀。其中,每種低血壓都有自己的偏愛人群:

體位低血壓

體位發生變化,如蹲起站立、長時間站立時由於頭部供血不足會出現眼前發黑、頭暈欲倒的症狀。

血管硬化的老年人更易出現,一是身體血壓調控能力下降,二是有些老年高血壓患者服用降壓藥不當。

體質低血壓

體質衰弱者及女性更容易發生,有的沒有任何症狀,有的可能出現長期眩暈、乏力、氣短、精神不振、易疲勞等。

不少人因為工作繁忙,極少進行體育運動。時間一長,血管的活動隨之減少,血管反應性也逐漸變差。比如,突然下蹲時,血壓不能輕易回升,產生暈眩感。

此外,還有些女性為了瘦身,過度節食或飲食結構不合理,極少攝入脂肪含量和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長此以往,導致體內營養供應不足,產生低血壓。

一過性低血壓

天氣炎熱的夏天較為常見,因出汗過多、血管擴張而導致血液供應量減少,會出現暫時性的頭痛頭暈、胸悶氣短。

兩個動作緩解低血壓頭暈

低血壓一般不需要藥物治療,對於常見的姿態性低血壓,緩解方法分為非藥物和藥物兩種,非藥物治療更多見,例如:

  • 日常活動中,一定要避免快速站立,轉變體位也要盡量緩慢;
  • 從臥位站起時,應先由臥位變為坐位,幾分鐘後再慢慢站起;
  • 適當增加鈉鹽和水分攝入,保證充足的血容量;
  • 補充飲食中缺乏的維生素或礦物質,以防貧血;
  • 防止餐後低血壓;限製酒精攝入等。

除此之外,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利賓心血管研究院的專家經過乾預效果評估,給出兩個推薦動作。

  • 站立前,用30秒重複抬膝,以快速激活下半身肌肉;
  • 站起後,迅速做雙腿交叉動作,盡量繃緊下半身肌肉。

研究發現,以上兩種物理干預方式都能顯著緩解動脈壓的下降趨勢,但兩者的起效機制略有不同:

  • 站立前抬膝,可使坐姿時的心輸出量增加,進而起到緩解站立時血壓驟降的效果;
  • 站立後交叉雙腿,可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緩解血壓下降趨勢,減弱全身血管阻力。

研究者提示,除了診斷為姿態性低血壓的人,其他有過相似症狀的人都可以常練這兩種動作,以防出現暈厥等意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