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性肝病發病率在不斷升高,且發病年齡日趨年輕化,已成為僅次於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據估計,人群發病率約20%,實際上可能更高。
什麼是脂肪肝?
脂肪肝(fatty liver)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導致的一種常見肝臟病理改變。
其疾病譜廣,可表現為單純性脂肪性肝病、脂肪性肝炎,並可發展為肝纖維化和肝硬化。
從病因不同分為有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兩大類。
肝組織脂肪含量超過多少就是脂肪肝?
正常人肝組織中含有少量的脂肪,其重量約為肝重量的3%~5%,
如果肝內脂肪蓄積太多,超過肝重量的5%或在組織學上肝細胞50%以上有脂肪變性時,就可稱為脂肪肝。
根據脂肪變性在肝臟累及的範圍,又可分為輕、中、重三型,通常
- 脂肪含量超過肝臟重量的5%~10%時被視為輕度脂肪肝
- 超過10%~25%為中度脂肪肝
- 超過25%為重度脂肪肝
脂肪肝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嚴重脂肪肝有以下危害:
危害肝臟三部曲
單純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肝脂肪變性導致肝細胞再生障礙和壞死,進而形成肝纖維化和肝硬化,部分病人發生肝病三部曲。
危害心血管
誘發高血壓、動脈硬化,脂質代謝障礙、伴高脂血症所致。
誘發、加重糖尿病
脂質代謝障礙誘發和加重糖代謝失調;
增加腸癌風險
膳食中脂肪超過40%是大腸息肉形成的重要因素,大腸息肉容易癌變。
降低人體免疫功能和解毒功能
基本機制是肝細胞脂肪變性或壞死抑制肝臟免疫功能和解毒功能,合併脾腫大時可出現脾功能亢進抑制細胞免疫功能。
危害消化,易發膽結石
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都容易引起膽囊運動過緩,都是膽囊結石的易患因素。
哪些情況容易發生脂肪肝?
肥胖、糖尿病、酒精、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營養不良、藥物、感染、中毒、腸外營養、遺傳等都容易發生脂肪肝,快速減肥也可引起脂肪肝。
肥胖病人和II型糖尿病人中,發病率約50%。這些情況下容易發生脂肪肝的機制是存在或合併脂質代謝障礙,導致脂肪沉積於肝細胞內。
如何治療脂肪肝?
脂肪肝治療的關鍵是控制病因、調整飲食結構、適當增加體能鍛煉、適當補硒。
控制病因
針對不同病因分別採取戒酒、控制飲食、控制血糖、適當增加營養特別是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攝入等措施。
調整飲食
基本原則是高蛋白質、高維生素、低糖、低脂肪飲食。
體能鍛煉
主要採取有氧運動,促進體內脂肪消耗。鍛煉強度以感到舒適為原則,不是越強越好,通常運動後疲勞感於20分鐘內消失為宜。
藥物治療
尚無防治脂肪肝的特效藥物。
西藥常選用保護肝細胞、降脂藥物及抗氧化劑等。也可用丹參、山楂、草決明、澤瀉、柴胡湯、五苓散等中藥治療。
肝移植
發展至終末期肝硬化時是唯一選擇。
脂肪肝可有哪些臨床表現?
其臨床表現輕者無症狀,重者病情兇猛
- 無症狀:輕度脂肪肝多無臨床症狀,患者多於體檢時偶然發現。
- 疲乏感:最常見的自覺症狀。
- 類似慢性肝炎症狀:食慾不振、疲倦乏力、噁心、嘔吐、肝區或右上腹隱痛等,見於中、重度脂肪肝。
- 肝硬化表現:發展到肝硬化期,出現黃疸、腹水、脾大、上消化道出血等肝功能減退和門靜脈高壓的表現。
脂肪肝的肝功能檢查有哪些表現?
- 肝功能基本正常:見於輕度脂肪肝。
- 肝酶學異常:見於中、重度脂肪肝。表現為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輕中度升高,達正常上線的2~5倍。一般肥胖性脂肪肝ALT高於AST,反之,酒精性脂肪肝AST高於ALT。
半數患者鹼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轉肽酶(GGT)可升高2~3倍。80%以上患者血清膽鹼酶升高。 - 其他肝功能指標:血清膽紅素可異常,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等。
- 肝纖維化指標:發展到肝硬化階段可出現肝纖維化指標異常。
怎樣診斷脂肪肝?
- 有引起脂肪肝的原因或某些臨床表現;
- 肝酶學指標異常;
- B超、CT、MRI是臨床檢查脂肪肝的常見方法;
- 病理檢查見肝細胞脂肪浸潤可以確診,進展到肝硬化時可見到典型肝硬化病理改變。
預防脂肪肝的關鍵是合理膳食、適當運動、降低血脂、控制血糖、控制體重、合理用藥、心情愉快、戒酒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