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喝水就想上廁所”的7大原因!難道真的是“腎虛”?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睡覺前喝上幾口水,去完廁所回來在床上玩幾分鐘手機,就感覺有尿意,必須強迫自己再去一趟廁所;

有些人每次喝完水,過幾分鐘就要上廁所,一天要跑好多次廁所,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

一喝水就想上廁所,這究竟怎麼回事呢?難道真的是“腎虛”?

排尿的過程

尿是在腎臟中形成的,腎臟分為生成尿液和排出尿液兩部分,產生尿液的部分叫做腎單位,腎單位又由腎小球和包繞在其外面的腎小管組成。

我們喝進去的水在腸道內被吸收進入血液,血液流經腎小球時,廢物和多餘的水分就被過濾到腎小管中,形成尿液,通過輸尿管進入膀胱。

當膀胱內的尿液積累到一定量時,膀胱膨脹將刺激通過神經傳到大腦,大腦發出“排尿”的命令,膀胱收縮,尿液出口處的肌肉開始放鬆,尿液就會源源不斷地排出體外。

正常情況下,水在體內變成尿液大概需要30-45分鐘,每天排出的尿量在1500ml左右,一天大概排5-8次小便,最佳的比例是白天4-7次,晚上0- 1次。

“一喝水就想上廁所”的7大原因

大多數的尿頻都與腎功能損傷關係不大,一喝水就想排尿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膀胱過度活躍

以尿急(突發、強烈的排尿慾望,很難主觀抑制排尿)為主要表現,常常伴有尿頻(白天不少於8次,夜間不少於2次)和夜尿症狀,常見於中老年人,40歲以上的人群患病率達到11.3%,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神經性尿頻

這一類患者並沒有器質性病變,與不良的心理因素有關,比如焦慮、緊張、壓力過大、生活節奏過快等。

天生膀胱較小

有些人天生膀胱容量小,能夠儲存的尿液總量也較小。

喝水和排尿習慣

有些人平時不主動喝水,等到機體處於缺水狀態,發出“口渴”信號時才去喝水,久而久之膀胱已經適應了缺水的環境;當有水分進入時,膀胱就會受到刺激,產生尿意。

天氣寒冷

在寒冷的天氣下,身體為了產生熱量,膀胱會自動收縮,儲存尿液的能力下降;且天氣寒冷時,喝進去的水分很難通過汗液蒸發,大部分變成尿液,因此排尿次數也會增多。

血糖較高

血糖較高的患者也常常有排尿次數的增加,但尿量也會增多。糖尿病患者因為機體存在代謝障礙,吸收葡萄糖的能力下降,葡萄糖隨著尿液排出,也會帶走更多水分,這一類患者即使不多喝水,也會頻繁上廁所。

膀胱括約肌鬆弛

膀胱括約肌就相當於排尿的開關,孕婦或產後婦女因為產道損傷、盆底肌肉鬆弛,很容易出現膀胱括約肌鬆弛的情況,一旦膀胱充盈,就很難控制尿意,甚至出現尿失禁。

腎功能受損的早期表現

排尿次數增多大部分都與膀胱、尿道、心理因素有關,與腎功能損害無關;

相反,當排尿次數減少時,反而要擔心腎功能受損,尿毒症患者由於腎臟的濾過功能下降,排尿減少,身體內的代謝廢物排不出去,儲存在體內,加重病情;

其次,長期毒素堆積也會影響消化系統,腎功能受損的患者早期會出現胃口不佳、不思飲食、易飽,繼續發展可能會出現嘔吐、噁心、腹脹等情況;

還可能出現經常性的疲勞、乏力、頭痛,面色蒼白、發黃;突然出現高血壓和水腫(起床後的眼瞼、腳踝浮腫),更要注意是否有腎功能的損害。

腎功能損傷可不是小毛病,保護腎臟一定要從日常做起,改掉傷腎的壞習慣,多喝水、少吃鹽、別憋尿、不吃來歷不明的中草藥、保證充足的睡眠,才能擁有一個健健康康的腎臟!

相關文章